“急诊刀砍伤患者,需立即手术!”一个寻常的深夜,麻醉科医生的手机骤然响起,打破了南阳市中医院独山院区(南阳市骨科医院)手术室的宁静。刀砍伤,意味着严重的创伤、大量失血,甚至生命危在旦夕。这条简短的信息,如同一道紧急集结令,拉开了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序幕。
1
与时间赛跑:从病房到手术室的紧急接力
接到通知后,麻醉医生在快速询问伤员基本情况的同时,已开始紧急准备手术物资。为做到万无一失,他决定亲自前往病房提前评估。几分钟后,“患者到了!”的呼喊声传来,护理团队立即推着手术对接车冲向手术室门口。
当患者被送达时,现场的医护人员心头一紧:患者双上肢及左下肢可见多处严重刀砍伤,包裹的敷料已被鲜血浸透。“立即过床,推进手术室!”指令清晰而果断。此时,患者因失血过多,急需快速补液输血,但外周静脉条件极差,常规穿刺无法满足抢救需求。首次穿刺尝试未能成功,抢救面临严峻挑战。
2
精准出击:B超引导下的中心静脉穿刺
“立即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关键时刻,麻醉团队做出了关键决策。B超机被迅速推至床旁,麻醉医生手持探头,精准定位右侧颈内静脉——这条血管因其管径较粗、走行直接,是建立快速输液通道的理想路径。
“消毒、铺巾!”指令之下,团队配合默契,动作行云流水。随着穿刺针精准进入血管,暗红色的静脉血顺利回流,导丝置入成功——一条宝贵的“生命通道”就此打通!紧接着,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也迅速建立,为后续手术与生命体征监护提供了坚实保障。至此,抢救工作的主动权被牢牢握在医护人员手中。
3
技术揭秘:中心静脉穿刺的“生命通道”
在紧急情况下,中心静脉穿刺是快速补液、监测中心静脉压、输注特殊药物的“生命通道”。颈部中心静脉穿刺主要包括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两种方式。
1. 颈内静脉穿刺(首选)
常用路径:右侧颈内静脉(血管条件更优)。
中径路(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定位简单,成功率高,临床首选。
后径路(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适合颈部粗短或气管插管患者。
前径路(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靠近颈动脉,需谨慎操作。
操作要点:
患者仰卧,头偏向对侧,肩下垫枕使颈部伸展。
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角,沿颈内静脉方向进针,见暗红色回血后置入导丝。
2. 颈外静脉穿刺(表浅易操作)
特点:位置表浅,风险低,但导管留置时间短(通常<2周),易因静脉瓣或血管弯曲失败。
操作要点:
头偏向对侧,在下颌角与锁骨中点连线的下1/3段进针。
从患者接入手术室到生命通道的建立,整个过程仅用时十余分钟。这场高效救援,不仅是对医护人员个人技术水平的考验,更是对医院多学科应急响应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全面检验。在寂静的深夜,无影灯下,他们用专业、速度与默契,再次守护了生命的尊严,践行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誓言。
END
供稿:手术一部
整理编辑:李莹 高凌霄
审核:苏伟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