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程帅星 文图】近期,《河南省社会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作为全国首部关于社会治理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条例》有何亮点?
10月15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条例》的主要内容、贯彻实施等作介绍。
75条措施助力共建共治
河南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提出“两高四着力”的重大要求,第二个“高”就是高效能治理,第二个“着力”就是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足见《条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河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申黎明介绍,《条例》共九章七十五条,包括总则、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基层基础建设、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重点风险防范、诚信建设、监督管理和附则。
其中,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方面,对加强社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畅通公众诉求表达通道、加强智慧服务建设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
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对村(居)民、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巡防队员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作出规定,集合各方资源与智慧,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聚焦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
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是感知社会动态的“神经末梢”,具有体量大、发展活跃、流动性强等特点。如何保障他们的权利?《条例》对他们参与社会治理作出规定。
河南省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杨炯介绍了服务新兴领域各类组织和群体,引导其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做法。
特别是在关爱和服务方面,河南聚焦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推进友好社区、友好商圈等“友好场景”建设,开发“骑手码”、设置换电柜,着力破解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进门难、充电难”问题;依托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提供便利服务,缓解网约车司机“吃饭难、休息难”问题。
“《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杨炯说,“下一步将积极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引导新兴领域组织和群体在经济发展、行业规范、基层治理中展现作为,发挥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熟悉民情的优势,鼓励其担任网格助理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实现从‘服务对象’向‘治理力量’的转变。”
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条例》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刚性制度支撑,如何从法治层面做好贯彻落实?
河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雷忠旺说,将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充分发挥调解、公证、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作用,建立健全衔接联动机制,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定分止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我们还将持续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和调解组织等解纷力量入驻进驻,对人民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努力让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雷忠旺说。
河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李艳说,将持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公信力,在提高司法鉴定质量方面,对涉及特殊困难群体的司法鉴定事项,减收不低于法定标准20%的费用;同时,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大对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
责编:陶纪燕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