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樊雪婧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0月13日,巩义市子华初级中学二期崭新的教学楼里,书声琅琅。七年级2班的语文课上,唐朝洛阳诗人王湾正通过“智慧黑板”与学生们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环顾新教室,窗明几净,教学一体机、投影仪、空调等设备一应俱全。一阵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纷纷跑向新建的多功能操场,一场大课间活动火热展开。
这是我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2024年秋季开学刚刚建成投入使用,不仅有效缓解了附近3所学校学位紧张问题,还为师生们创造了更优质且现代化的教学空间。
这样令人欣喜的变化,正在河南各地不断上演。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河南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32万所,教育人口2717.75万人,教育人口占全国的8.26%。“十四五”以来,河南始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连续多年将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作为省重点民生实事予以推进,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亿元,支持7000多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数据见证变化:“十四五”时期,河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3.15%)、义务教育巩固率(96.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59%)均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整体跃升,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基本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同学,你喉咙里卡了异物,是吗?我来帮你,我拍打你后背的时候你咳嗽,听懂了请点头。”9月26日,在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教育集团生命课堂上,一场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模拟练习正在进行……这是新生入学的必修课,包含心肺复苏、安全逃生等12项技能。
集团校内各校区特色课程共享,一〇二初中成为五十七中东校区后气象一新,由托管前一个年级4个班增长到目前一个年级14个班,成为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的好学校。
“一枝秀”变“满园香”。2021年起,我省采取“名校+薄弱校(乡村校、新建校)”等形式实施集团化办学,遴选200个省级优质教育集团,成立3000余个集团学校、覆盖1万余所中小学,优质资源在学校间流动起来。
从都市到乡村,从小学到大学,“优质均衡”的主线贯穿其中——“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上新、教育资源布局持续优化、优质学位供给不断增加,一系列变化共同推进了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把更多民生之盼变为民生之赞。
“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教育资源,不仅导师是院士,还能参与最前沿的科研!”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首批新生马琳的感慨代表很多河南考生的心声。
在河南,本科高校和命名“大学”的高校越来越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和学位点越来越多,“十四五”时期成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全省高校增加27所,高校总数达178所、在校生达320.3万人。其中,全省本科院校由57所增加至62所,冠名“大学”的高校增加至13所,填补了艺术、体育类本科学校的科类空白,弥补了部分省辖市本科学校的区域空白,让每个河南学子的大学之路越走越宽,这样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厚积薄发,量质齐升。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揽子超常规支持政策、安排130亿元建设经费,强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创建。郑州大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河南大学连续5年在《自然》《科学》等正刊发表高能级创新成果。“双一流”创建高校的7个学科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在载流摩擦学、粮油储藏与加工等特色领域稳居前列,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更加显现。
聆听着人民的心声,回应着百姓的期待,河南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面向未来,河南教育正以更坚定的步伐、更务实的举措,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更多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