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筱晗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次召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新蓝图。
近年来,河南以“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为根本遵循,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一个个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星罗棋布,编织起一幅幅幸福美好人民城市新图景。
纵观河南城市发展版图,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城市竞争力、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新跃升: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的55.43%增长到2024年的59.22%;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487个、完成投资10918亿元……
以人为本 建设人民之城
“上午去社区邻里中心,与老伙计一起练练歌、做做手工,中午去社区食堂吃个饭,老年人还能享受专属优惠。”家住洛阳市涧西区725所小区的张阿姨说,她的小区内社区食堂、养老服务中心等样样不缺,不出小区,基本生活所需都能一站式解决,非常便利。
“我省在完整社区的建设中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重点人群生活所需,社区内缺什么就补什么。”洛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老旧小区内居民健身活动场地不足、缺少社区养老托育服务等问题,省市积极推动老旧小区组团连片改造,通过拆围墙、拆违建,将闲置房产、闲置资源盘活为可用公共资源,实现“小院变大院”。
这是我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全省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1万个、惠及居民174万户,打造了一批完整社区、美丽街区、活力片区。
在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方面,今年2月,我省出台《河南省住宅品质提升设计与建造技术导则》,从规划、设计、建造阶段对“好房子”建设进行指导;9月,我省分保障性住房、既有住宅改造、已竣工新建住宅、在建新建住宅四类,公布38个首批“好房子”建设项目案例。
城市工作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为让更多新市民、新青年安居河南、逐梦河南,我省积极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截至目前,全省累计筹集公租房约103万套,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29万套(间),开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近1.4万套。
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建设现代之城
漫步在河南的街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绿地、公园星罗棋布,智慧化交通路网越织越密,“15分钟生活圈”便民利民,人们心中的一个个城市愿景正变为现实。
城市工作千头万绪,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关乎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我省深化城市治理创新,以精细化、智慧化破解“大城市病”,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推进。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8.4平方米,较2012年提高7.32平方米;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411.71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81.6万吨/日、较2012年翻了一番,已建设73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域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城市安全韧性水平不断提升。我省持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新建雨水管网2.2万公里,建立排水防涝应急抢险队伍814支,全省城市移动抽排能力达到60万立方米每小时、是2021年的6倍。加力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以及38个县(市)完成安全风险评估,安装各类物联感知设备24.3万余个(套)。
在保护中发展 守住城市的“魂”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众多,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保护好文化遗产,成为河南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省坚持“保护第一,以用促保”的理念,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快实施一批老旧商业街区、老旧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示范项目,植入新业态新功能,促进“食购游文娱展”有机融合,提升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
在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老厂房经过改造,工业遗存与现代文化共生共荣,成了艺术与创新的聚集地;在洛阳市老城区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夜幕下,汉服少女漫步其间、拍照打卡,道路两旁,非遗工坊和文创店铺的灯光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在开封书店街,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赢,每条街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如今,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1片历史文化街区、2578处历史建筑成为传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建设如火如荼,城市日新月异。一座座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在河南这片发展的热土上拔节生长、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