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济镇天平村的田野乡间,一场酵素生态农业变革悄然进行。昔日依赖传统肥料的土地,如今通过喷洒环保酵素重焕生机;曾经面临发展瓶颈的农业大村,如今凭借生态种植蹚出集体增收的共富新路。一个以“酵素生态农业”为核心,集种植、加工、体验、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园区正在这里崛起,成为德阳绵竹市推动农业现代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一场关于土地的“绿色革命”
4年前,天平村还是另一番景象。这个拥有耕地面积3400余亩的传统农业大村因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面临土壤板结、地力肥力下降的困境。
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试水酵素种植。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转机出现在2021年。借助绵竹市粮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契机,天平村开始了酵素生态农业的探索。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与绵竹市自然农耕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率先由村经济联合社流转100亩土地,通过自然农耕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试水酵素种植。
“最初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酵素生态种植基地负责人熊然说,直到第一季酵素生态水稻收获,亩产不仅没降,稻米还以高于市场价200%的价格被预订一空,大家才真正信服了酵素生态农业种植模式。
如今,这片试验田已发展成为辐射千亩的西南地区最大的酵素生态特色种植园区。园区内,酵素水稻种植区、酵素大棚蔬菜区、酵素生态蜜薯实验区等错落有致,酵素生态循环农作物展示厅、农产品分拣包装中心、酵素堆肥制作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形成了完整的酵素生态农业产业链。
一套变废为宝的“循环密码”
在基地的酵素堆肥制作中心,工人们正将收集来的果蔬残渣进行分拣处理。“这些都是制作酵素的原料。”据工作人员介绍,基地每年可处理农业废弃物200余吨,生产环保酵素5万余升、有机堆肥1600余吨。
另外,园区还创新构建了“双循环”体系。在农户层面,推行“生活垃圾——环保酵素——农田灌溉”的小循环;在园区层面,实现“养殖粪便——沼气工程——沼液肥田”的中循环。这套体系让曾经的“污染源”变成了“营养源”,实现了专家农民面对面、绿色循环新风貌的“变废为宝”新局面。
数据显示,经过4年的酵素种植,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5%,重金属含量显著降低,产出的农产品全部达到国家质量标准。
一条强村富民的“共赢之路”
酵素生态农业的发展,其根本落脚点在于惠及民生、振兴乡村。园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将周边农户紧密嵌入产业链中。
农户们不仅学会了制作和使用环保酵素、有机堆肥,降低了种植成本。还通过为园区提供原料、参与标准化生产、经营农家乐等方式,获得多元化的收入。环境的改善、产业的兴旺、收入的增加,让当地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酵素种植示范基地。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现在我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挣10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年底分红,一年能挣30000元左右。”村民李秀兰笑着说。像她这样在基地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有140余人,人均年增收超6000元。
与此同时,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4年来,通过基地发展,村集体经济累计创收70余万元,曾经的“空壳村”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
“随着1400平方米酵素堆肥区的建成投用,预计新增就业岗位80余个。通过资产租赁、服务分红等渠道,村集体经济年增收有望突破80万元。”天平村党委书记赵顶兵信心满满地说,现在,一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富路径越走越宽广。
一幅未来可期的“发展新图景”
站在新的起点上,广济酵素生态基地正在谋划更长远的发展。
在产业升级方面,基地继续与刘小平酵素团队深化合作,共建酵素有机大蒜示范种植基地,推动农产品向功能食品、有机食品升级。目前,基地已与6家商超和1家电商平台达成合作意向。
在品牌建设方面,依托前期蒜薹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优势,基地将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和品牌直播间,延伸“线上+线下”销售网络,预计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500万元。
酵素生态特色种植园区包装中心。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要把酵素基地打造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标杆。”广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镇将继续深化“人才驱动+生态赋能+集体增收”的发展模式,让酵素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从试验田到示范区,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广济镇用4年时间,以酵素农业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向前,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