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温江“水稻+”项目夺全省第一 展现现代农业新实力

   日期:2025-10-18 01:01:37     来源:爱看头条    浏览:0    评论:0    

红星新闻网(记者 夏思扬)10月17日报道近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总结评审结果出炉,成都市温江区“水稻+”项目以97.3分的全省最高分荣登榜首,成为全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工作的典型示范。成绩的背后,是温江区以科技为引擎、以协同为路径、以融合为方向的系统探索,彰显了温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

科技赋能:以创新驱动稻作生产提质增效

作为成都市唯一入选的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温江区“水稻+”项目聚焦优质稻米产业链关键环节,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农高创新中心等科研力量,构建了“良种选育-绿色栽培-农机农艺融合-稻田综合利用”的技术体系,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现代稻作生产模式。

项目通过推广杂交稻齐苗壮根绿色低碳高效育秧技术、西南杂交稻高产高效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等重大新技术,全面提升水稻育秧、栽培、收储等环节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区内建成“水稻+”重大技术示范展示基地1个(330亩),在万春镇、公平街道、永宁街道等地建成农技推广基地3个(约1300亩),形成“1+N”示范带动格局,辐射带动农户700余户。

在示范区内,机械化秧盘育秧、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无人机统防统治等技术实现了协同应用,显著改善了育秧周期长、机插难度大、肥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农技人员依托数字化监测设备开展实时观测与科学调控,使稻田管理从“靠经验”迈向“靠数据”,生产效率和品质效益稳步提升。通过技术推广和科学管理,稻作生产实现了节本增效、提质增产的“双提升”,为温江打造高标准粮食功能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协同推广:以机制创新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

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在于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温江区坚持“科研端出题、推广端解题、应用端落地”的思路,创新建立“科研单位+推广体系+新型经营主体”三级联动机制,让科技成果真正走出试验田、落在大田里。

项目实行“双首席专家+执行专家+推广技术员”协同工作模式,形成了科研、推广、服务三方互联的工作闭环。科研单位负责技术攻关与成果研发,区级农技推广体系负责示范推广与跟踪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则承担应用实践与反馈验证。通过这一机制,温江构建起了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科技推广体系。

项目实施期间,温江区累计举办观摩培训活动7场,培训农技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4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600余份,服务满意度达99.6%。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示范区外得到加快推广,带动优质稻米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农户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通过项目的示范引领,温江形成了以项目促产业、以产业带农户、以服务稳收益的长效机制,为全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温江经验”。

融合发展:以“水稻+”拓展农业多元价值

温江区将“水稻+”作为推动农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功能拓展延伸,探索出“水稻+生态”“水稻+文化”“水稻+文旅”等新业态,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温江不仅以稻田景观化为切口,打造“稻田艺术季”“农事体验季”“丰收节”等系列活动,让稻田成为可看、可赏、可游、可学的生态空间,更重要的是持续加强优质稻米品牌建设。“温江大米”“川稻香”等品牌入选成都市优质农产品目录,带动了本地优质稻米加工业、粮油企业和农文旅项目协同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从“示范区”迈向“标杆区”

温江“水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以全省最高分的优异成绩,展现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综合实力,也为“天府粮仓”核心区建设注入了新的动能。

下一步,温江区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拓展“水稻+”新场景,建设智慧稻作全链条体系,打造优质稻米全域品牌,推动科技成果持续转化为发展成果。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