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下旬以来,一直到10月中旬,持续阴雨天气影响了秋收和秋播工作。
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由于土壤水分较大,部分地块出现积水,小麦晚播已成定局。
根据往年种植经验看,晚播小麦会面临冬前积温不足、分蘖少、根系弱、抗逆性差等问题。
但只要掌握播种时的这4点事项,抓好关键环节,依然能实现高产稳产。
一、选种与种子处理
种子质量是高产的根本,今年要坚持"以种补晚"的原则。
针对今年晚播,小麦品种建议优先选用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品种,这类品种生育期相对较短,积温需求较低,能较好适应播期推迟带来的积温不足问题。
同时也要选择抗病性强一些的品质,比如条锈病常发区的地区,要重点选择抗锈品种,茎基腐病重发田优先选用耐病品种。
种子处理也是晚播小麦防病壮苗的关键措施,播前一定要进行拌种。
比如防控茎基腐病可选用三氟吡啶胺、唑醚・灭菌唑等药剂;纹枯病防治可选择氟环・咯・苯甲、氟唑菌苯胺等成分;地下害虫与蚜虫防控则以噻虫胺、噻虫嗪等药剂为主。
对于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要选用二元或三元复配种衣剂,同时可添加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等诱抗剂与生长调节剂,既能防控病虫,又能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升抗逆能力。
二、整地与播种
晚播小麦要实现"晚中求好",整地和播种质量非常重要。
整地的话要适墒作业,不要田间过湿就抢耕抢种。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即握土成团、落地散开状态)时,才具备整地条件。
对于秸秆还田的地块,要确保秸秆充分粉碎并加速腐熟,茎基腐病高发田块建议避免秸秆还田,减少病害传播源。
有条件的地区要深耕深翻,可以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小麦抗寒抗旱能力。
播种环节的话,要注意把控播量、播深和均匀度。
一般每晚播2—3天亩播量增加1斤左右,霜降后每晚播一天可增加一斤,但上限应控制在40—45斤。
播深控制在3-4厘米左右,适当浅播能缩短出苗时间,争取早出苗、早分蘖、多发根。
播种方式推荐采用宽幅播种或高性能复式条播机播种,确保种子分布均匀,避免漏播、重播。
三、科学施肥
晚播小麦冬前生长时间短,根系发育和分蘖生长会受到一定的抑制,通过"以肥补晚"的方式,来为幼苗提供充足的养分。
底肥要坚持氮磷钾平衡配比,重点增施磷肥和有机肥,建议购买小麦专用的底肥。
今年播种晚,可适当增加20%底肥的用量,至于土壤肥力偏低的地块,施肥量可继续加大。
追肥的话,如果越冬前底肥不足、叶片发黄,可追施速效氮肥(尿素),促进弱苗转化升级。
到了春季返青期后,对于苗情偏弱的地块,追肥时间应适当提前,以促分蘖成穗。
根据土壤墒情,小麦追肥时,可结合浇水进行,能提高肥料利用率。
四、病虫草害防控
晚播的小麦苗情偏弱,抗病虫害能力差,要抓好冬前病虫草害的管理工作。
病害防控重点针对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苗期病害,除做好种子包衣拌种外,发生严重的地块,也要喷施药剂防治。
虫害防治以地下害虫、苗蚜、麦蜘蛛为主,也可通过拌种进行预防,如果冬前虫口密度大,需要喷雾防治。
杂草防除的话,抓住冬前和冬前两个关键时期。
小麦3叶1心至越冬前,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用双氟磺草胺、三氯吡氧乙酸等药剂,混生杂草田块建议选择复配除草剂。
综合上述内容,晚播小麦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牢记以上4点注意事项,能尽量实现"晚播不减产"的目标。
对此你怎么看呢?可以在评论中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