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市中医院独山院区(南阳市骨科医院)小儿骨科的日常工作中,我目睹了太多因意外受伤而饱受痛苦的孩子。病房里,孩子们的哭声与家长们焦虑的神情交织在一起,成了这里最常见的场景。直到那天,一个抱着胳膊、眼神中满是怯意的小男孩走进我的视线,让我深刻意识到,有些“伤口”远比骨折更需要我们用心去看见、去治愈。
这个小男孩因上肢骨折入院。初次见到他时,他总是低垂着头,沉默寡言,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只有在换药时,他才会偶尔发出小声的哼唧,像是在默默忍受着疼痛。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他无意识中啃咬指甲的动作——指甲边缘参差不齐,有的甲床已经明显受损、泛红,这显然是长期啃咬留下的痕迹。住院期间,始终是奶奶在忙前忙后,喂饭、陪床、与医生沟通,孩子的爸爸妈妈却从未出现过。
在一次查房时,我趁着奶奶收拾东西的间隙,轻声问他:“你想爸爸妈妈吗?”孩子捏着衣角,沉默了许久,才用微弱的声音说:“爸爸住在别的地方,妈妈好久没来了。”后来,从奶奶的叹气声中,我逐渐了解到,孩子的父母早已离婚,各自开始了新的生活,孩子只能跟着老人过,平时很少有机会见到爸妈。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孩子啃指甲的动作,哪里是什么不良习惯,分明是他内心极度不安的表现——没有人陪他说话,没有人听他撒娇,他只能通过啃咬指甲这种方式,悄悄缓解内心的孤单与害怕。
从那以后,每次去病房,我都会特意多留几分钟陪孩子聊天。我不催促他说什么,只是蹲下来与他平视,指着他的骨折的胳膊说:“你看,你的小手正在努力长好呢。你心里要是有不开心的事,也可以跟阿姨说呀,就像告诉小手要加油一样。”起初,他只是默默点头,后来慢慢开始跟我讲奶奶做的饭、幼儿园的小伙伴,偶尔也会小声说“想妈妈抱”。
为了帮助他改掉啃指甲的习惯,我特意找了一个彩色的握力球送给他:“以后想咬指甲的时候,就捏捏这个球。你看它软软的,还能帮你的小手变得更有力呢。”每次看到他下意识抬起手要啃指甲,我就赶紧把球递过去,笑着对他说:“真棒,你记得要保护指甲啦!”奶奶也跟着帮衬,只要孩子一天没啃指甲,就会对他说:“阿姨今天又夸你了,咱们继续加油哦!”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的骨折逐渐愈合,啃指甲的毛病也越来越少。有一天,我去病房看他,他主动举起手给我看:“阿姨你看,我的指甲长新的了!”虽然指甲边缘还有一些痕迹,但已经光滑了不少,孩子的眼神里也多了许多光彩。出院那天,奶奶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儿地道谢:“以前怎么说他都改不了,现在终于不啃指甲了,也变得爱说话了,真是太谢谢你了!”
看着孩子牵着奶奶的手,蹦蹦跳跳地走出病房,我忽然觉得,作为医护人员,我们不仅要治愈孩子们身体的伤痛,更要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把那些说不出口的不安,转化为能被看见、被温柔接住的小情绪。那只曾经伤痕累累的小手,如今不仅长好了骨头,更找回了应有的温暖与安全感。
END
供稿:小儿骨科 周启
整理编辑:李莹 高凌霄
审核:苏伟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