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敏
“扫这个码,在诊室就能直接交费。”10月17日上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区内分泌科诊室,60岁的张先生刚拿到检查单,就听到医生郭丰这样提醒。
原本已在心里盘算要跑几个窗口、排几次队的张先生,半信半疑地掏出手机,对着检查单上那个小小的二维码一扫,“嘀”的一声轻响,屏幕显示:支付成功。
这声回荡在全省无数诊室里的“嘀”声,正是河南“便民就医”系列微改革打开的一扇“便民之窗”。
“十四五”期间,为破解看病就医中的堵点难点,省委改革办、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联合开展“便民就医”系列微改革,围绕4个主题推出28项具体举措,分四个阶段梯次推进,旨在让群众就医更便捷、更高效、更安全。
改革的第一步体现在“智慧赋能”上。像张先生所体验的“诊间支付”,目前已在全省609家医院推开。这还只是“便民就医少跑腿”7项举措中的一环,随着院内智能导航精准引路、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病区结算、线上病案复印等服务陆续上线,“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愿景正成为现实。
信息“跑”起来之后,改革进一步迈向“流程再造”,即对传统就医流程进行系统优化。目前,全省802家医院建成“一站式”会诊转诊中心,患者转诊不再来回奔波;908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累计为患者节省费用11.39亿元,有效避免了重复检查。从推行日间手术缩短住院时间,到“豫健护理到家”平台累计提供6.62万人次上门护理,这些改革举措通过整合资源,精准对接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流程便捷之后,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成为改革深化的关键。随着改革第三阶段“便民就医提质量”稳步推进,全省围绕患者安全、手术质量安全、多学科诊疗、合理用药等推出七大行动,持续夯实医疗质量安全基础。数据显示,全省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等关键安全指标稳步下降,“便民就医提质量”改革为患者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MDT门诊,因为病情复杂,刘先生一度焦虑该找哪个科室看病。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外科、内科、放疗科的专家围坐一圈,共同为他制订治疗方案。
“我们几个‘脑袋’一起给您当参谋。”一位戴眼镜的医生宽慰他。听到这番话,刘先生心里的那块石头落了地。这正是“患者安全”阶段着力打造的多学科诊疗,即汇聚多学科专家智慧,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而改革远未止步,在改革第四阶段“能力提升”上,我省围绕急诊急救、微创技术、老年医疗、智慧服务等七大方向,着力补短板、强基础,持续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推进机制上,河南建立“省级抓统筹、市县抓推进、医疗机构抓落地”的分级管理模式,通过选树标杆、现场观摩、定期交流,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惠及于民。
如今,改革成效已清晰可见:全省848家医院实现检查检验预约,828家医院设立门诊综合服务中心,366家医院开展日间医疗服务。更为直观的成效是患者满意度的提升——2024年,全省三级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同比提高5.09分,住院患者满意度上升2.19分。
从诊室里“嘀”的一声扫码支付,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为患者节省的11亿多元开支,河南“便民就医”系列微改革正用一项项扎实举措,让群众看病少跑腿、少等候、少操心,真切感受到就医负担的减轻。
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把工作重心继续放在提升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医上,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