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即将于10月30日正式下线,这不仅是一汽—大众34年发展的刻度,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跨越的证明。在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的今天,一汽—大众以“稳”固链、以“进”强业的发展路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本。
稳链筑基:以央企合资担当,托举产业生态
3000万辆达成的背后,是一条能抗风险、能共成长的完整产业链。作为央企控股的汽车合资企业,一汽—大众的“稳”不仅体现在多年销量市场的表现上,更彰显于对产业链生态的托举能力。
一汽—大众构建了纵贯南北的五大制造基地,覆盖东北、西南、华南、华东、华北地区,这样的制造网络,如同加速运转的齿轮,驱动着1900多家上游供应商和1500多家下游经销商协同发展,形成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产业集群。
这种“稳”的担当,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尤为突出。当年为一汽—大众配套的福耀玻璃,如今已成长为行业巨头;中信戴卡通过与一汽—大众的合作实现品质跃升,如今已是全球主要的汽车轮毂供应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随着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一汽—大众的商品出海布局已初具规模。9月28日,554辆整车从上海港发出,将于11月份在中东上市,成熟的制造体系与本土化创新成果正转化为全球竞争力。一汽—大众已明确将海外事业作为重要增长极,致力于成为“中国汽车合资品牌出口领先者”。
一汽—大众这种“技术输出+管理赋能”的培育模式,让产业链上下游超50万个就业岗位有了坚实支撑,更让稳就业、稳经济的国家方针在制造业落地生根。目前,一汽—大众实现累计超7300亿元的税金贡献,以及五大基地全部建成“无废工厂”的绿色实践,进一步诠释了央企合资企业的责任底色。
进阶突围: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升级
如果说“稳”是产业根基,“进”则是一汽—大众引领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从1991年引入捷达开启中国家用汽车时代,到如今布局智能网联、移动出行等新赛道,一汽—大众的进阶史,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其“进”的密码,在于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深耕:从新宝来的本土化研发,到探岳的主导开发,逐步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本土创新”的能力跃升。
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上,这种“进”的引领性更为鲜明。2025年以来,一汽—大众接连迈出关键步伐:3月,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约,自2026年起,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在多个细分市场新增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8月,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成都经开区管委会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加速电动化转型,全方位为客户创造更契合需求的出行体验。
与此同时,成都、佛山、青岛、天津等4个工厂被认证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摩斯智联等科技公司在智能网联领域的技术突破,更展现了这家传统制造企业向“绿色智造”转型的决心,为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里程碑背后:3000万信赖的时代意义
3000万辆,更是3000万个客户的出行记忆。从捷达成为几代人的国民神车,到奥迪开启高端豪华出行体验,再到大众ID.系列智能电动车走进寻常百姓家,一汽—大众的商品迭代轨迹,恰好契合了中国家庭从“拥有代步工具”到“享受多元出行”的需求升级。这种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让国家荣耀真正转化为品牌信赖,也让即将举办的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仪式,成为连接企业、客户与行业的情感纽带。
一汽—大众的3000万,既是中德合作共赢的典范,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开放发展的见证;既以“稳”的担当筑牢产业根基,更以“进”的突破激活创新动能。可以说,3000万辆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汽车工业以更高质量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新起点,更多中国车企正沿着“稳进并举”的路径,在强国征程上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