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布丁
多款知名进口药将退出国内市场,近日引发关注。
据界面新闻,10月15日晚,国家药监局公众号显示,注销费卡华瑞的氯雷他定片等80个药品的注册证书,意味着这些药品后续将停止生产销售等行为。这80个药品中,超过一半是外资公司的产品。
最近几年,很多医院开不到进口药、进口药逐渐退出中国市场,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数十款进口药再次“跑路”,仍引发公众疑虑——以后还能不能买到进口药了?部分罕见病是不是无药可医了?
前面提到的氯雷他定片,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等症状,每年北方春秋季花粉高发季节,很多人都得靠它来“续命”。费卡华瑞是一家中瑞(瑞典)合资药企,是氯雷他定片的原研公司,后被德国药企巨头拜耳收购,后者目前仍持有氯雷他定片的产品批文。
也就是说,关于氯雷他定片,患者依然可以选择同类进口原研药或国产仿制药。但另一些药品,尤其是针对罕见病特效药的退出,患者别无选择,影响就大了。
黏多糖贮积症IVA型是一种典型的罕见病,症状包括生长迟缓、脖子异常短等。美国新兴生物制药公司百傲万里生产的“唯铭赞”,是全球唯一获批治疗该病的药品,但价格高昂,一支7500元(5mg),一次用药数万元。
“唯铭赞”2019年5月在中国获批上市,随后被列入第一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2021年,“唯铭赞”曾出现在医保谈判预选名单中,但最终谈判失败。2024年5月,制药企业百傲万里在“唯铭赞”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到期后未再续期,退出中国内地市场。
百傲万里当时在回复媒体时表示,“复杂的市场准入规则使得药物的供应不可持续,特别是在罕见病治疗方面。尽管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尽了最大努力,仍然没有促使‘唯铭赞’进入医保报销体系,我们决定不再续签该产品的进口药品注册证。”
事实上,尽管大部分退出中国市场的进口药生产商,并未详细说明退出原因,但进口药定价高,若不能进入医保,价格上完全竞争不过国产仿制药,退出就成了很自然的市场行为。
去年12月,在国家医保局展开的第十批药品集中采购中,所有原研药企或放弃竞标或象征性报价,最后无一中标,曾引发舆论关注。在此之前,已不断有进口原研药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据“中国医疗保险”公众号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24年5月,已有161种进口药未在我国再注册。
同样一种药,进口原研药的价格是国产仿制药的近十倍,在“以价换量”逻辑下,国产仿制药凭借价低的优势大量入选集采。据国家医保局数据,前九批药品集采中,国产仿制药中选1583个,进口原研药中选70个,仿制药占比95%以上。
前些年,进口药即便未进入医保,或者落选医保,但还能被一些医院采购,近些年越来越少被开出。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国考考核指标,几乎所有医院都在努力降低药占比(药费占治疗费的比重)。于是在疗效差不多情况下,减少高价进口药使用成了医院的必然举措。
对跨国药企来说,随着进口药专利悬崖(专利即将到期)的到来,自知无法与国内的众多仿制药企竞争,主动提前退出,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新药研发和推广上,也合乎自身商业利益。
不管什么原因,进口药退出,医保省钱了,患者的负担也减轻了。之所以屡屡引发争议,部分是因为国内市场对原研药仍有比较大的需求,虽然很多仿制药并不比进口药差,但每个人的病情、身体状况不同,有的人用仿制药就能治好,有的人可能更适合用进口药,所以希望能够给进口药留出一些空间,让患者自主选择。
尤其对于没有仿制药的“孤儿药”来说,若也退出国内市场,患者只能海外购药,这些药更需要国内医院提供购买渠道。像前面提到的进口药“唯铭赞”,在退出中国内地市场4个月后,广东妇儿医院通过“港澳药械通”,以“特批”的方式进口该药,让数十名患者重新用上了“唯铭赞”。
从全球范围看,用国产仿制药替代专利到期的进口药,是正常趋势,而且集采省下来的钱,理论上可以给到专利药和创新药,让更多罕见病和肿瘤患者得到救治。但现阶段患者的不安并非多虑。医院保留部分进口药,既可以让患者多一些选择,也可以促使国内仿制药企业把好质量关。如果仿制药的药效足够好,患者没有理由不选更便宜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