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党课作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主渠道、党员党性锤炼主阵地、乡村振兴智力支撑主引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时代挑战。推动农村党课实现内涵式发展、创新性突破,需要各方同向发力、协同并举,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农村党员教育新格局,让党的声音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让党的理论在基层一线绽放光芒。
聚焦内容革新,实现从“理论灌输”到“需求导向”的深度转变。当前农村党课最突出的矛盾在于理论供给与党员需求之间存在错位。新时代农村党课必须打破“上下一般粗”的窠臼,既要精准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紧密对接农村党员的思想困惑与现实需求。在课程设计上,应当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转化为接地气的教学素材,把党的创新理论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案例。要着力构建“政策解读+技能培训+典型示范”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既讲清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宏观蓝图,又解答好农业生产、乡村治理、民生保障等具体问题,让农村党员在理论学习中获取精神滋养,在实践教学中掌握致富本领。
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单向传授”到“多元互动”的系统重塑。传统“填鸭式”教学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党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贴近党员生活的教学形式,让党课从“固定讲堂”走向“流动课堂”,从“你说我听”升级为“共学共研”。要大力推广“田间党课”“院落座谈”“车间讲堂”等开放式教学,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治理现场;要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等互动式方法,激发党员参与热情;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云端党课”“移动课堂”,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形式创新,让党课既保持“党味”,又增添“鲜味”,更贴近“口味”,真正成为农村党员喜闻乐见的精神大餐。
建强师资队伍,构建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全新格局。农村党课质量提升,关键在师资。要打破单一依靠党员领导干部授课的局限,构建多元互补、专兼结合的师资体系。既要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功底深厚的优势,也要挖掘基层“土专家”“田秀才”的实践智慧;既要邀请党校教师系统授课,也要组织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现身说法。要建立健全农村党课师资培训机制,通过集中培训、观摩交流、实战演练等方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参与党课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人愿讲党课、人人能讲党课”的生动局面。
完善制度机制,夯实从“零散开展”到“系统推进”的坚实基础。农村党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完善需求调研机制,通过定期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精准把握农村党员的学习需求;要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党课质量与实效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指标;要建立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特别要注重将农村党课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有机融合,实现党员教育与组织建设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农村党课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各方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共同推动农村党课在内容、形式、师资、机制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党课这个载体,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绵阳科技城新区 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