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河南的GDP快被湖北追上了”,这是最近讨论挺多的一个话题。
事实究竟如何?该不该着急?
01
河南真的慢了吗
先说结论:河南确实在被追赶。
先看GDP。

2020年,两省经济总量相差约1.11万亿元;去年,约3577亿元。缩小了大约7500亿元。
是河南慢下来了吗?并不是。

从指标上看,投资、消费、外贸,这“三驾马车”,指标都挺不错。
投资,国庆节前还在召开重大项目推进会,憋着劲地干;
消费,国庆期间,开封、洛阳等热门城市,挤满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外省游客;
外贸,“历史同期新高”这样的表述,在统计数据中多次出现。
既然如此,原因何在?
湖北跑得更快。
以外贸为例,“十四五”期间,湖北进出口总额接连突破5000亿、6000亿、7000亿元三大关口,追得很快。
去年,河南外贸增速为1.2%,湖北则是9.6%,这一下又追赶了好大一截。
好在河南底子厚、韧性强,今年前三季度,重新实现了近20%的增长。
02
兄弟省份赛跑,差距何在

(地点:郑州机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湖北来看,其外贸的爆发式增长,恰是在花湖机场2023年投用以后。河南引以为傲的“米”字形高铁,湖北等省份,也在加速打造。
这说明,当前的区域竞争格局下,再也不能有靠几座机场、几个港口、几条铁路,吃万年饭的传统思想。
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河南才会下大力气,投资内河航运、发展多式联运,与顺丰、中国邮政合作,建设快递物流枢纽等等。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交通设施的无缝衔接,形成“1+1>2”的效果,尽快形成新优势。
外贸的波动,能找补回来;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才是需要下大力气来补的“硬差距”。
2019年,湖北经济结构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5%;河南为9.9%。
到了2024年,湖北增长到14.8%;河南虽然也达到14.0%,但被湖北反超。
从经济结构看,河南本身偏传统,能源、化工等等,比重很大。这也导致大象转身,每一步都很不容易。
拿两省的万亿级产业来说,
河南——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型材料;
湖北——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
都是三个,湖北显然更“新”,产生的爆发力也会更大。
而这也恰恰说明,河南如今全力在做的,转型调结构,发力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能源化工企业重组等,抓住了关键。
03
大象转身,河南如何跑得更快
看清差距,是为了更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
压力之下,河南的产业转型之路,走得咋样?
方向清晰,步伐坚实,新动能正破土而出。

比如新能源汽车,从年产6.6万辆,到年产近70万辆,进入全国前十,仅用了三年多时间;
超聚变落地河南三年多,营收从0到超过400亿元,成为国内算力领域龙头企业。
除此之外,河南的人形机器人、卫星等产业,都有着不错的表现。
这些产业都不是平地建高楼,而是把河南的工业基础,用到了合适的领域。
也正是如此,才给了我们快速形成新经济动能的可能性。
当然了,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技术制造业,转的过程本身就会压低增速。但一旦完成转身,就会快速释放活力。
河南的投资结构,也在往这些“新”的方向倾斜。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3.3个百分点。真金白银,正加速流向创新的方向。
04
这场赛跑,拼速度也要比耐力

所以,当再次被拿来比较时,我们无需焦虑,而应该更加坚定。
河南的竞赛,是一场围绕国家需求、依托自身基础的“特色赛跑”。
对于兄弟省份的领先,我们报以掌声,并视作对标学习的榜样。
对于自身的转型,我们也要保持耐心,看到自己的进步。
对河南来说,重要的不是一时的“名次”,而是能否在自己的赛道上,依托亿级人口大市场、完备的工业体系,跑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加速度。
对于“该不该急”这个问题,我想答案也很清晰:
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要有,但厚积薄发的战略耐心更不能缺。
这场竞赛,是长跑,不是短跑。比的不仅是瞬间的爆发力,更是持续的耐力与独特的竞争力。河南,正在不断调整姿态,跑得更快。
(大象新闻记者:宋迎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