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布丁
广东罗定某肉联食品公司堆放大量死猪一事,近日持续引发关注。
10月27日,罗定市农业农村局发布通报称,相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前往现场调查处理,确认有一批已死亡猪只。相关部门对该批猪只进行了采样检测,开展了现场消杀,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没有流入市场。通报同时明确,当地公安机关和农业农村局正在调查取证和溯源追踪,已有7名嫌疑人被控制。
对于公众最关心的死猪肉去向,通报给出了“未流入市场”的回答,但并未完全打消公众疑虑。这次没有流入市场,那之前有没有呢?
本次死猪事件的曝光,源于一位网友的视频——在一家名为“广东粤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门口一侧,大量死猪露天堆放,堆放区域一直延伸至企业内部;旁边还有一辆小型运输车,车上也装满了死猪。
爆料网友怀疑,这家食品公司从外部收购死猪用以加工。天眼查的信息显示,该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批发零售冷冻食品、农产品,加工收购冷冻畜禽肉、农产品,加工销售肉制品等,并不包含生猪养殖以及病死猪处置。

按我国《动物防疫法》,禁止屠宰、经营、运输和生产、加工、贮藏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中,就包括“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违规将被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
这家食品公司如果收购了这么多死猪,罚款数额够他们吃一壶的。但罚款不是终点,这些人已经涉嫌刑事犯罪了。根据我国《刑法》第143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但这些死猪哪里来的,还得看罗定有关部门的调查。一次出现如此多的死猪,还光明正大地摆放在公司门口,很难不让人怀疑监管严重缺位,才让违规者如此大胆和放心。
按照规定,生猪屠宰要在专门的屠宰点,宰前、宰中、宰后要层层检验检疫,合格才能流入市场。这么多环节,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奏效,病死猪就不会流向市场。
而现实是,在一些地方,这些环节很容易被突破。2019年,有媒体暗访了广东佛山的一家正规肉联厂,发现从中介收购病死猪,送到肉联厂屠宰、分割和检疫,再送往市场档口销售,只要塞点钱,几乎层层不设防,每天有数千斤病死猪肉流入市场。
如果相关部门不定期暗访巡查,或者像有的地方那样,在屠宰厂部署实时监控设备,实现待宰、屠宰环节全流程可视化监管,企业就不敢违规操作,检疫人员也不敢弄虚作假。

另外,从源头上控制死猪流入市场,也很重要。
按照我国相关规定,从事动物养殖、屠宰加工、运输储藏等的单位和个人是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的第一责任人,有关场所应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建立无害化处理制度,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监管责任,对违法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实施责任追究。
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国家是有补贴的。但为何部分养殖户还要将死猪流转出去?
十年前的一篇媒体报道中,某养殖户曾提到,根据政府和畜牧兽医站的要求,处理病死猪要挖坑、消毒、深埋,雇人处理一头病死猪要花200元以上,而根据当时补贴政策,无害化处理只能领到80元补贴,且申领手续繁琐。
早年因非洲猪瘟损失惨重后,国家出台了政策,要求地方给予养殖户一定的病害猪损失补贴,主要目的是鼓励无害化处理,保障食品安全。补贴金额因地区而异,普遍标准是800元/头,最少的也有400元/头。
但现在部分地区无害化处理病死猪的补贴,仍是80元一头。养殖一头猪的成本却在节节攀升,加上近段时间生猪价格下探,不排除一些养殖户为了少亏点,勾结肉联厂,将这些病死猪加工“洗白”。
如果无害化补贴不能覆盖处置成本,不能尽量减少养殖户的损失,如果常态化的监管不能跟上,只要稍加打点,病死猪就能在流通链条上畅通无阻,即便这次抓了几个黑心商人,重罚了某个企业,也难以阻止类似的生意卷土重来。
所以,公众关心的,不只是这批死猪有没有流入市场,而是监管能不能下决心,用制度化的手段有效阻断病死猪“洗白”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