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信志
2025年2月,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朝着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扎实迈进。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站在历史发展、中央战略的高度看,农民合作组织起来、农业产业循环利用、农村发展园区建设是河南农业强省相对务实的路径之一,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三农”优势,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农民合作组织起来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鼓励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走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就需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行集体化股份合作的经济组织。农民不仅能得到土地资源的保底型收益,还能享受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分红收益;村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不仅能获得公益金和公积金收益,而且还能享有对外提供政务、商务服务性收益。
“小田并大田”方式综合整治农用地。把分散、零星的小块农用地按照小田并大田、小沟并大沟、小路并大路、小界并大界、小渠并大渠的方式,通过高标准农田和土地综合整治,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粮食生产基地、特色经济作物种种植基地等。
“三规合一(生产规划、生活规划、生态规划合一)”方式建设村庄。结合现代村庄发展趋势和未来农业生产需求、农民生活需要,把杂乱无章的“空心村”,在“三规合一”的基础上,做好村庄土地空间规划设计,进行村庄土地综合整治,建设成一户一宅、一组一宅、一村一宅、多村一宅的布局,形成农民生活区和农业生产服务区协调、互补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二、农业产业循环利用
农业产业循环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种养一体化循环、一二三产融合大循环、国内国际农业合作双循环,是农业生态化、产业化、现代化的综合体现,能够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和再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农工贸产业链循环利用。依据农业、工业、贸易业行业特点,按照低于产业条件、市场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布局和产业功能衔接规划设计,使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商贸之间形成市场需求和供给动态平衡发展的产业循环链条,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产业体系的资源、提升资源再生能力和利用效率、市场容纳和承载能力,提高农业、工业、贸易业生产质量和价值属性,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循环”的产业发展体系。
产供销供应链循环利用。根据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关联情况,让上游的产品变成下游的消费,上游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的资源化再生产、再利用的原料,让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与消费环环相扣、环环相生,形成一二三产需求与供应保持动态平衡的发展格局。
三、农村发展田园建设
通过农田发展公园建设、村庄发展花园建设、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的农村发展田园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将会出现新的业态,如工业区、生态循环区、种植区、养殖区、果蔬区等,这些行业将会需要大量的“职业农民”或“新农民”,再加上商业超市、餐饮门店、养老家政、物业管理、金融服务等行业兴起,农村社区服务岗位必将增多。在党的领导下,社区农民参与其中,依托集体经济的保障和支持,实现农民安居乐业,也必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针对空心村问题,在农民集体化改革创新基础上,走农民集体股份合作化道路,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革创新,把小、散、碎的农用耕地,整治成为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进行适度规模生产经营,把农田建设成公园化的生产环境;通过“三规合一”改革创新,对散、乱、脏、旧的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和优化组合,按照安居需求,建设成为绿色、生态、亮化、美化的花园式民居群落;在农田、村庄综合整治、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对乡(镇)村组散、乱、荒的集体公共生产、建设用地进行“一村一园区”产业改革创新,把乡(镇)村组集体生产、建设用地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集体经济服务产业园区。
农田发展公园建设。在“小田并大田”改革创新条件下,依据生产需求和粮食安全标准,根据土地肥力、地形地貌、土壤属性、气候条件等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生产区、养殖区、林区、草区、坑塘区、河湖区等,按照生产、生态协调一致、融合发展标准,通过高标准农田、土地综合整治及其配套建设,把农田建设成为公园化生产、生态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生态体系。
村庄发展花园建设。在“三规合一”改革创新条件下,依据农民生活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和社区治理需求,通过“合村并居”村庄综合整治,按照三规合一要求,传承农耕文明,保持田园风光,把公共教育、医疗、养老、商业、文化娱乐设施等有机嵌入村庄建设,形成果蔬园、特色种养园、观光休闲体验园、康养娱乐园、教育体验园等配套服务体系,把村庄建设成为花园式的安居生活、生态体系。
“一村一园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在“小田并大田”“三规合一”土地整治的基础上,结合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及其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土地整治方式,把村组小、碎、散、荒的村组集体坑塘、河、湖、林、草、沟、渠等进行整治、优化组合。在距离村庄生活区1-3公里处,依托农业生产基地、地域经济特色、市场竞争优势,实行同类或相近产业集聚,在政策支持下,按照“一村一园区”建设集体股份合作制的方式,采取联合开发合作、公私合作的经营方式,由集体统一对外合作开发经营,建设农、林、牧、渔特色生产园区、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农业现代科技园区、乡村振兴孵化园区等,建设“共享工厂”“共享办公”等配套服务,最大限度利用固定资产和土地资源,进行农副产品初深加工、商贸物流、仓储运输等产业经营,构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集体经济服务产业园区,形成“一村一园”、“多村一园”、“一乡(镇)一园”、“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格局,实现园在田上、田在园中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农发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