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河南的气候,“南方化”了吗?|豫观察·河南的“南”题①

   日期:2025-10-29 16:01:54     来源:大象新闻    浏览:0    评论:0    

河南的秋雨,还会继续下不?

降雨不断,衣服怎么晒都晾不干,生活在河南,终于也对南方网友的吐槽有了同感。

降雨不仅打乱了生活节奏,对河南今年的秋收也造成很大影响。

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10月16日消息指出,据省气象台监测,9月1日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之最。

河南的雨是包月了吗?河南,气候真的“南方化”了吗?

01

河南的降雨,增多了吗?

作为河南人,在2021年以前,我们很少会为“下雨”这事真正发愁。

这种“无感”甚至体现在官方的统计报告里——2008到2020这十三年里,每年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都没有“平均年降水量”这一项。直到2021年,才开始出现。

也就是在这一年,河南的平均年降水量,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数值:1133.3毫米。

要知道,在此之前,河南的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七百多毫米。

这一下,就增加了一半。

在中国地理分布上,有一条著名的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正是这条线区分开了多雨的南方,与半湿润的中部、干燥的北方。

在2021年之后,河南除了2022年的平均年降水量有所回落外,2023年(985.7毫米)、2024年(785.2毫米),都接近或超过这个标准。

除了雨量大,下个不停的连阴雨,也很像南方的梅雨。

省政府新闻办10月17日召开的发布会透露,今年入秋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和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当然了,河南的“南方感”也不光来自雨水,还有高温。

拿今年7月来说,全省平均气温达30.5℃,较常年异常偏高3.2℃,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

7月13日至16日的热浪高峰期间,全省甚至有131个县(市、区),气温都达到或超过40℃。

难怪有不少网友发出感叹:照这样的趋势,河南再过几年,是不是真就变成“南方”了。

02

雨带北移,传统降水格局能否维持?

河南的降水分布,历来“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少”。

南部的信阳等地,雨量充沛,常年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类型,也与南方类似。

中东部广大的黄淮平原,包括郑州、开封、周口、许昌等地,以及南阳盆地,则处于过渡地带。

而豫北地区的安阳、新乡等,则处于降水地图的低点。

然而最近几年,中部过渡地带和北部,降雨量也明显增加,呈现出雨带北移的态势。

拿郑州来说,今年前9个月,累计降水量达831.4毫米,比多年同期均值(532.8毫米)多了一半以上,比2019年全年还多70%;安阳2023年的降水量,达到1005.5毫米,是常年同期的1.7倍。

雨不仅下得多,而且下得猛:短时强降雨等极端天气频发,雨水“乱入”。

比如今年8月7日郑州那场暴雨,中原区的市政府附近,累计降水量达191.1毫米,几个小时,就下了一个月的雨。

当传统的降水分布格局被打破,当曾经的少雨地区也变得多雨,这究竟是长期趋势,还是短暂异常?

03

极端天气频发,河南变“江南”?

对河南人来说,“南方化”已经不只是感性讨论,更是一个需要科学回应的现实课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大气科学学报》执行主编智协飞在接受大象新闻采访时表示,虽然北方地区出现一些类似南方的气候特征,但还不能说河南等地正在“南方化”。

智协飞说,北方地区比往年更加高温多雨,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北进西伸”所影响。

这里提到的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常年存在的气象系统。其控制区域内天气高温,边缘部分与南下冷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降雨。

从运动轨迹上看,副热带高压每年有两次北跳。第二次北跳,就会在华北等地形成“七下八上”的雨季。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海温升高等因素影响,副热带高压往北跳跃的幅度更大,因此造成了包括河南在内,更往北的地方降雨增多、高温天气也变多的现象。

虽然如此,这种跳跃带来的天气变化具有突然性,产生的强降水往往历时短,局地性特征显著。与南方温润、持续的梅雨季有很大不同。因此,用极端天气而非“南方化”来形容河南当下的这种气候变化,更为科学和贴切。

但他也指出,从近40年的数据看,我国的400mm、800mm等降水线确实有北移趋势,这会使河南等北方地区气候更加湿润,雨季延长、连阴雨天气增多。同时,也会增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风险。

04

天气“乱发脾气”,该咋应对?

对“南方化”的讨论,不只在河南人中间。

京津冀近年来也明显比往年更加高温多雨;远在西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甚至也在2021年和2024年发了洪水。这些都在网上,引起不少的讨论。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工程师印曼曼表示,北方高温高湿现象是全球极端气候事件的一种表现。每一年的气候异常,既受可预测的气候信号调制,也受不可预测的非线性混沌变率的影响。当下,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加大,使得原先周期和强度稳定的自然变率呈现新变化规律,导致气候系统中的混沌变率增强。

“全球变暖,很容易导致极端事件变多。比如过去每隔几十年一次的(极端天气事件),可能现在就变成十几年或者几年一次。这个是大趋势。”智协飞认为,相较于“南方化”等标签式的论断,更应该关注的,是在极端天气频发渐成常态下,如何更好地应对。

比如,在农业生产上,是否考虑选择更耐湿的作物品种,完善农田排水设施;在城市管理方面,加强积涝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和维护,提升应对极端降水的能力,防止城市内涝。

总策划:王仁海

策划:卢慎勇 刘林军

记者:梁德宝 宋迎迎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