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29日电 (马富平 朱会林)宽敞的柏油路穿城而过,构建起城乡“半小时经济圈”;干净的巷道纵横交错,连接起左邻右舍的幸福故事,新农人载着农产品驶向镇区,也载着希望与梦想奔向远方……
乡村振兴,交通为要。“十四五”以来,渭源县以“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主线,织密城乡路网、创新管护机制、激活运输动能,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货难运”到“物流畅”,一条条通达坦途正成为串联城乡的“经济动脉”、连接民心的“幸福纽带”。
攻坚项目建设,路网延伸激活乡村脉动
“道路围绕产业规划,产业依托道路发展。”渭源县锚定“四好农村路”建设目标,将交通规划与乡村振兴、产业布局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全县实施国省道提升改造、村组道路硬化、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5类14项重点交通项目,总投资达7.42亿元。国道212会川段、省道227沈家滩至麻家集段等58公里干线公路完成提质改造,乡镇干线公路覆盖率实现100%。累计建成公路总里程3424.67公里,218个行政村实现较大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镇、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网络。
“以前中药材拉到县城要绕30多公里山路,现在省道修好了,半小时就能到市场,马铃薯、中药材等都能卖上好价钱了!”麻家集镇乔家滩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平指着家门口的柏油路,笑得合不拢嘴。
路通了,产业活了,曾经因交通不便而“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特色农产品,如今顺着四通八达的路网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带动全县“药薯畜菜”全链产值分别达56亿元、32亿元、37亿元和10亿元。乡村旅游也因便利的交通火了起来,游客们驾车而来,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管护机制,精耕细养守护发展坦途
“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建管并重才能长久惠民。”渭源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包续兵介绍说,该县秉持“质量优先、安全第一”,坚持路修到哪里,养护就跟进到哪里,创新推出“3154”管养模式,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
在道路建设中融入生态理念,同步实施路肩绿化、边坡防护,打造“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美丽通道。“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养护资金3450万元,养护里程超3260公里,农村公路列养率、优良率分别达100%、91.3%。渭源县成功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张家湾至渭河源景区旅游公路获评全国“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
时下,正值中药材采挖时节,在新寨镇姚集村,药农王帅华采挖的党参仅用5分钟时间就能全部运到家。王帅华指着家门口新修的产业路感慨:“以前下雨一身泥,车辆进不了地,现在水泥路通到地头,农用车直接开到田里,省时省力又省钱!”
如今,便捷的产业路,为40万亩马铃薯、35万亩中药材种植与采收提供了极大便利,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与主干道“大动脉”无缝对接,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让新鲜农产品能够及时送达市场,保障了种植户的收入稳定增长。
畅通运营网络,客货交融共赴振兴新程
“现在坐公交就能到县城,票价才4块钱,比以前打车省了20多块!”庆坪镇村民王义的话,道出了交通运营带来的民生便利。渭源县以“城乡客运一体化”为目标,按照“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要求,开通城际公交、城乡班线、定制客运等公共客运线路5类25条,投放车辆184辆,创新开通季节性旅游专线4条,全县16个乡镇、218个行政村全覆盖通客车。
与此同时,“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落地生根,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枢纽,行政村为节点的城乡客货邮融合发展的便捷化网络体系,保障特色农产品快速出山、快递服务及时进村、群众实时进城,让乡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