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变革

   日期:2025-10-30 14:30:40     来源:杨凌电视台    浏览:0    评论:0    

10月25日-29日,以“新质生产力 农业新未来”为主题的第32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举行。展区内,智慧方舱里的金耳悄然生长,循环水系统中鱼儿自在游弋,智慧农机提供了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解决方案,在杨凌,一场农业科技的盛宴正生动诠释着“农业硅谷·科创新城”的深刻内涵。从室内展馆到田间地头,从线下实景到云上展厅,高新尖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正勾勒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崭新轮廓。

装备革新:小农机撑起大农业

10月25日,农高会E区智慧农机装备展现场人头攒动,参展商纷纷展出“绝活儿”,各式“新、奇、特”农机装备同台竞技,大显身手。

“农高会是很好的展示平台,每年我们都会展示新品,让参展商和观众感受中国制造的硬实力。”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区负责人牟恒涛说,作为国内领先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公司今年集中展出了6款拖拉机和3款收获机。

在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前,最新款产品RL2204拖拉机首次亮相农高会,吸引了众多客商驻足咨询,订机需求旺盛。

年年都有新看点,年年都要来“赶集”。

“家里的旋耕机、拖拉机都是在农高会上买的。”武功县南仁乡肖马村的王管路说,“来农高会看新品,让我们这些‘老农人’长见识、不掉队。”

作为农高会的铁杆粉丝,王管路每年都要来农高会看看。乘着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东风,王管路家里的2亩地也种上了猕猴桃。果园管理需要小型化农机装备,他专门来农高会“淘宝”。

“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优势。”王管路说,逛了一大圈,现在的撒肥机、喷药器越来越小巧、智能,便捷又好用。

从AGV户外无人运输车到AI巡检无人机,各类智能装备琳琅满目。一款搭载视觉识别系统的除草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它能通过算法精准区分作物与杂草,实现激光定向除草,既避免了农药污染,又提高了作业效率。

“以前雇人除草一天要花几百块,现在机器人一天能管50亩地。”来自咸阳的种植大户王建国边拍视频边感慨,计划会后就引进两台试用。

“装上犁具能耕地,换上喷头可打药,加装激光设备还能除草。”一款大田作业通用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农户围观。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功能,只见它沿着预设路线精准行进,误差不超过2厘米。这款多功能机器人可适配多种农业场景,能将人工成本降低70%。

农机科技的突破更着眼于实际需求。针对丘陵山地地形研发的小型多功能农机,体积小巧却能完成旋耕、播种、施肥等多项作业;适用于设施农业的电动履带式作业车,转弯半径仅1米,可灵活穿梭于大棚之间。

这些接地气的智能装备,正在破解农业生产中的“用工难、效率低”等痛点。

智慧种养: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在田间展主展区,透明的智慧方舱成为最受关注的“明星展品”。“以前种金耳全凭经验,一年最多收一茬,现在有了这套系统,一个月就能收获一次。”杨凌知君菌业负责人沈道银掀开舱体盖,饱满的金耳在恒温环境中长势喜人。

方舱内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同步传输至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调控,彻底改变了传统食用菌种植的靠天吃饭模式。

智慧农业的变革同样发生在水产养殖领域。在智慧渔业养殖中心,国际领先的RAS循环水养殖系统让“旱地养鱼”成为现实。物理过滤、生物净化、紫外线杀菌等多环节协同运作,不仅节省了90%以上的水资源,更实现了无寄生虫、无抗生素的绿色养殖。这里培育的“彩虹鲷成鱼”,让客商们直观感受科技带来的品质升级。

在揉谷镇姜嫄村太秋甜柿种植示范园区,湖南衡阳县种植户王建军考察甜柿与造型花树,笃定表示要按技术标准买苗试种,盼着每亩多收1000斤。

杨凌良科种业基地试验田里,玉米颗粒饱满,河南沈丘县64岁老农侯双奎连续十年参会选种,认准“西农979”小麦,还计划多订“陕单609”“良玉99”玉米品种,分享给邻村伙伴,去年该品种让他亩产多收300斤。

温室大棚里的景象更显科技魅力。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智慧温室内,水培奶油生菜28天即可采收,立体化无土栽植的黄色小番茄挂满枝头。遮阳网、水肥灌溉系统等设备通过物联网实现全自动控制,从育苗到采收的全流程智慧管理,让农产品产量提升30%以上。而植物工厂里的“高层电梯房”栽培架更是令人称奇,金线莲、石斛等作物在精准光照调控下有序生长,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种植的认知。

杨凌田间展的“新奇特”并非摆设,而是助农增收的利器。山东东营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龙昆表示,学员用了杨凌智能温室系统,远程调控温湿度,番茄亩均产量从8000斤升至1.1万斤,效益提升三成。

杨凌科技与农业碰撞,孕育乡村振兴新希望,助力更多涉农群体借农高会东风,踏上“科技兴农、产业增收”的快车道。

模式创新:科技赋能全产业链

如果说单项技术是珍珠,那么产业模式就是串联珍珠的丝线。第32届农高会上,“技术+品种+模式”的集成展示成为鲜明特色,11个集中展示点和12个示范推广点构成的田间“样板间”,让参观者能学、能带、能复制,农高会“365天服务”的A馆常年展与“线下+线上”模式,打破科技红利的时空限制。

陕西圣泉乳业的发展路径正是模式创新的典型案例。依托杨凌的区位与科技优势,企业构建了“科研+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的方式,将分散农户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

“企业负责市场和技术,我们只管养好羊,每年能多赚三四万元。”来自宝鸡陇县的养殖户陈军强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致富经,他的故事引发了众多农户的共鸣。

线上线下融合的展示模式让科技传播突破时空限制。本届农高会创新采用“线下实景+线上云展”模式,线下展馆可亲手触摸体验,线上依托云上农高会平台,通过AI、3D、VR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东盟外宾在陕西知识产权展区参观时,通过数字交互系统实时查看了玉米育种的全流程数据,对这种“科技+展示”的模式赞不绝口。

国际合作的深化更让农业科技具备了全球视野。本届农高会同期举办上合组织农业博览会,海外展此前已在乌兹别克斯坦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开展,中乌企业围绕无花果种植、葡萄酿酒等技术深入对接。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作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核心实训基地,已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2000余名农业技术人才,其输出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在多个国家落地生根。

“农业不是土,是扎根大地的浪漫。”董宇辉在农高会现场直播时的这句话,引发了数十万网友的共鸣。当“知识带货”遇上农业科技,直播间里满是“原来农业这么酷”的惊叹,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农业的科技含量与发展潜力。这种跨界传播与模式创新,正在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肥沃的土壤。

创新生态:孕育农业未来力量

农高会的舞台上,既有成熟的技术应用,更有前沿的创新探索。

10月25日,在第32届农高会开幕式上,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李小军发布《2025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在2025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上,发布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阮俊虎教授团队研发的“后稷农业大模型1.0及其应用场景”成果。

10月26日,在“2025年全国龙头企业进陕西对接活动”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主任张熠发布2025年百项千项农业科技成果,涉及绿色种植、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和营养健康、农业信息化、资源与环境、农业智能装备等领域。

同样,在“四新”发布活动现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新品种“西农1155”、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油菜新品种“秦优797”、华中农业大学玉米一体化基因组育种技术体系等50项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发布,彰显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厚储备。

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是创新生态的核心支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多个实验室,成为科技转化的“加速器”。除了与知君菌业合作的食用菌资源实验室,该校在小麦育种、节水灌溉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已通过农高会平台转化应用,累计带动农户增收超百亿元。“农高会就像一座桥梁,让实验室里的论文真正写在了大地上。”该校教授张兴的感慨道出了科研工作者的心声。

365天永不落幕的展览模式,让科技服务持续在线。农高会结束后,A馆及示范区的展示点将继续开放,百名专家服务“三农”咨询活动也将常态化开展。

这种长效机制打破了展会的时间限制,让农业科技能够随时对接生产需求。正如杨凌农高会筹委会工作人员所说:“我们不仅要办一届盛会,更要建一个永不落幕的科技服务平台。”

从智慧方舱里的生长奇迹,到智能农机的精准作业,从全产业链的模式创新,到国际合作的开放共赢,第32届杨凌农高会用一个个鲜活实例证明,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这场被誉为中国农业“奥林匹克盛会”的展会,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杨凌这片农科热土上,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记者:万英俊)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