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党的第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下一阶段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较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建议》进一步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表述的转变,反映出“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建议》明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全文相关表述共出现六次,明确了以现代科技重构农业农村生产力的战略方向,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系统性变革的新阶段。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提质增效,也是农业产业的共性问题。《建议》特别强调“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一直处于历史高位时期,但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尽管随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优化,对主粮等淀粉类食物的消费需求会逐渐降低,但绝大多数农产品的消费总需求仍呈刚性上涨趋势,稳产保供压力在短期内有增无减。
因此,必须依靠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转型,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育种、装备、收储、加工等关键环节的赋能作用,有效缩小农产品供需缺口。一是加强种源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围绕生物育种领域前沿技术,着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构建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有效支撑高产优质、抗逆稳产的突破性新品种选育。
二是推进智能装备革命。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技术等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场景。通过新质生产力精准靶向农业机械化薄弱环节,推动机收减损、适度加工和科学存储,推动农业在集约节约利用上迈出坚实步伐。
三是推动产业形态创新。促进农业生产与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业态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多业态集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产业韧性。
以“三个便利度”为目标完善乡村“软服务”是《建议》强调的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点。“十四五”期间,农村公路、电力、通信、供水、互联网等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面向“十五五”时期,农村现代化进程将进入系统升级、结构优化、功能融合的新阶段。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农村全面转型的核心动能,需着重在两个方面发力。
一是引领乡村产业绿色融合与生态转型。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资源节约、减排增效,推动乡村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未来应持续强化农业生态可持续导向,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挖掘农业农村在生态涵养、康养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元功能。加强对乡村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量化评估,逐步建立生态产品市场,探索发展乡村生态服务。通过“两山银行”、生态产业化等模式,促进生态资源向经济资产转化,实现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机融合。
二是赋能农村新型基础设施与运行模式革新。进一步推动5G网络、特高压输电系统、遥感感知等新型设施覆盖与智能升级,构建天地一体的农村数字网络。同时,积极培育低空经济、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探索无人机物流等应用场景,逐步降低对传统道路系统的单一依赖,降低社会综合运行成本,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持续缩小城乡数字与服务差距。(作者:央广财经金顶智库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钟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