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焕新智变,高效农业向“绿”行

   日期:2025-10-31 07:30:34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0    评论:0    

□ 本报记者 李爽 黄晓娟

10月26日至27日,以“绿色生产力与农业绿色科技创新”为主题的2025农业绿色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农业绿色技术产业大会在南京成功举办。大会举办地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深耕绿色品种培育、土壤固碳增汇、精准农业、废弃物高值利用等关键技术领域,以科技创新赋能高效农业。

增智向新,农业绿色领域企业占比四成

二氢卟吩铁配套抗逆增产使用技术、“光伏+农业”、珠芽魔芋种质创新与育种技术、智能喷雾机器人……走进大会展示区,百特生物、江苏风光绿能、荣芋科技、江苏怀清农业等多家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入园企业带着最新农业绿色技术现场宣介。就在不久前,中渔科技智慧渔业总部项目签约入驻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该项目构建“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全链条数字化管控”的创新体系,助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

不只是水产养殖,生物制剂的创新应用也在以绿色技术呵护生态安全。走进园区企业——南京凯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整齐排列的试剂瓶里,流动着的不仅是透明的水基化助剂,更是解锁农产品健康的绿色密码。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超强润湿渗透性能的表面活性剂,从根源上减少土壤污染和作物药害风险。

为绿色农业,培育科创沃土。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建成“绿色智能肥料创新、农药风险监测与创新应用”等6家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引入10多个部省级创新平台,以开放共享机制推动农业绿色创新突破。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党工委书记、管办主任周蓉蓉在大会主会场研讨交流发言时表示,中心汇聚10个院士团队、引进培育农业科技企业500多家。其中,近40%科技企业涉及农业绿色领域,在统筹推进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形成了“院士团队+龙头企业+一批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布局。

“绿智”融合,释放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

农田里的智能控制设备、天际间的卫星遥感监测、指挥中心的智慧管理平台……海安自启动“数字农场”项目以来,种植大户们通过远程操作可有效控制灌溉供水时间、供水量和施肥浓度。同时准确掌握农业虫情危害,做到农药使用绿色高效、科学精准。“数字农场”背后的智慧农业来自扎根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企业——南京佳格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为了加大研发投入、业务扩张,企业正计划将总部整体搬迁至中心。

同样来自智慧农业领域的江苏怀清农业研发的智能喷雾机器人,基于高频振荡和电磁场技术,可节省药剂35%,提高雾流覆盖率85%,减少农药浪费和水体污染……这些发生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生动实践都在说明:以大数据、遥感监测、智能分析、模型推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农事全过程,能够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田间地头的每个环节。

农业绿色转型不是简单地少用一点化肥、少打一次农药,而是一个跨越“资源节约—生态安全—产业升级”多维目标的系统工程。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系统和多目标协同的生产需求,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聚焦“绿智”融合,智能装备和数字技术正在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的关键变量。

深耕细作,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再升级

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含“绿”量,今年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围绕智慧农业、生物农业、功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创新打造智慧农业、绿色生物制剂研发和制造、生物育种及创新技术服务、功能食品深加工和新零售、新型动保药剂研发与制造等五大赛道。

其中,绿色生物制剂研发和制造赛道,聚焦生物有机肥、新型生物农药、新一代农药助剂等3个领域。生物育种及创新技术服务赛道,聚焦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推广、高端设备研发制造与商业化技术服务创新应用等两个方向,联动汤泉农场打造种子加工和贮存产业园。

自赛道组建以来,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持续强化产学研合作,新增产学研合作10余项。比如,与省农科院植保所共建高效绿色农药创制与评价推广基地。再比如,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所等单位共建南京市农业低空经济工程研究中心;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进江苏沄草科技公司并落地建设新型草坪育种基地及智慧工厂等。除此之外,中心还联合中信农业等行业龙头,构建全生命周期农业科创基金矩阵,以金融之力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跃动的青翠,既是希望的颜色,亦是丰收的底色。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深知,唯有将科技力量“攥指成拳”,才能持续增强农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从企业的入园到融合,再到细分赛道,中心用无数个“点”上的绿色实践,汇聚成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磅礴“势”能,在绿水青山间描绘出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图景。放眼未来,中心将以此次全国性大会为契机,搭建农业绿色科技创新的“会客厅”,进一步聚力重点攻坚,深化要素集聚和平台支撑,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从科学管理、生态保护、技术创新等多维度推进,形成更加集约高效的产业模式和循环生态,不断擦亮生态底色,让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