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新闻发言人”,怎成“新闻不发言人”

   日期:2025-10-31 09:30:40     来源:新闻资讯综合    浏览:0    评论:0    

“沉默是金”,步步惊心。近年来,对“新闻不发言人”的吐槽,屡见不鲜。

前不久,一地突发意外事故,共造成4人遇难,而官方通报居然8天之后才姗姗来迟。在此之前,有媒体闻讯探查,向当地相关部门求证时竟连遭冷遇,“不清楚”“不知道”“等通报”之类的搪塞说辞,毫无信息增量,满满的怠慢——既是对媒体正常采访的怠慢,更是对公众知情诉求的怠慢。此情此景,当真给人不知今夕何夕之感。在政务公开、新闻发布被空前重视的今天,在一系列配套机制流程早已确立的今天,为何还会有这种“复古”的低效和迟滞?

该发声时噤声,眼看着“纸包不住火”,才半夜鸡叫地抛出一份“情况通报”。新闻发言人成了“新闻不发言人”,并不是工作有多复杂,更大的原因,或许还是在于想得太多、杂念太甚。

总想着责任上交,当事人成局外人。在地方基层,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有些“查无此人”,没有设置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有些“有壳子没机制”,碰上突发状况,没有人统筹发声、不会恰当发声;还有些地方,信息发布、新闻发言人机制,承压性不够、韧性不足。应对小事小情、文旅品宣之类的事项,这套机制运转丝滑。而一旦真遇上大事,则往往会在“提级审定”“统一口径”的操作模式下,发生阶段性的功能收缩。这里面的“提级”,初衷乃是让信息的汇总更准确、发布更权威,但基层部门若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仅满足“下情上达”、当局外人,就大错特错了。

图据视觉中国

总想着择时择机,观望间一误再误。遇事说事,实事求是,这本不难。信息发布,若是标准时限、标准操作,也很简单。这事复杂的地方在于,一些地方总是深陷于“要找个最合适时机”的执念。旅游旺季时怕吓走游客,评优争先时怕横生枝节,节日假期时怕破坏气氛,领导来视察时怕阵前丢分;甚至,前不久刚刚发生过负面舆情,后续也会想着“稳稳节奏”……如此这般,瞻前顾后、投鼠忌器,一拖再拖、一错再错。

姗姗来迟的通报,常常标配“敬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的官方呼吁。为何公众会传谣信谣呢?须知,恰恰是过长的信息空窗期,会带来次生谣言灾害。

新闻“不发言”,就是倒逼谣言“发言”。在当今这个以分秒计数的舆论场,人人都有麦克风,遇到突发事件,你不发声,自有人“替你”发声,只不过,是真实片段还是猎奇邪说,主导权就不在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手中了。这个情况,也符合传播学中著名的谣言公式,即信息越不透明,谣言的能量越大。很多官员之所以新闻发声时忙着“捂盖子”,怕的不就是舆情影响吗?但如此这般,原本只是哪有问题查哪里、改哪里的小事情,却因任由谣言发酵,陷入“有口说不清”的被动局面。

图据视觉中国

新闻“不发言”,就是给未来埋雷。无论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还是社会安全事件,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都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感。这些时候使出“拖字诀”,看似是赌其他舆情来“接盘”,但其实,网友即便暂时被转移了注意力,未来若有类似舆情关联,当年没处置好的事情、没回应的疑问,还是随时会被旧事重提。可谓“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新闻“不发言”,就是给未来埋雷,就是把民心推远。

无论什么理由、什么心思,都不能成为新闻“失语”的借口。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任何试图掩盖真相或拖延发布的行为,都只会让事态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如何做好这类舆情处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作出明确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已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可见,舆情处置,首先还是及时,即便遇到一次调查不完的情况,也要在初步核实后,及时、动态推进发布信息。但最基础的,还是真诚。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信息、处置问题,其实不需要什么标准模板、不需要那么提心吊胆,有一颗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真心,字里行间,公众自有评判。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