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回到农村老家,都会有一个感觉,就是随着最后一批留守老人都不在之后,很多地方的农村怕是要整个变空了吧。尤其是这两年,这种感觉越发的强烈。
似乎,这是必然会发生的结局。

也就是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村子里年轻人的身影才变得多起来,就像是候鸟一般,来了,待上几天,又飞走了。
等着来年又飞回来。
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还不是除夕,是从初一开始到初三。
家家户户开始串门,村子里也就多了些许人气。
初五、初六,年轻人大包小包的,陆陆续续的踏上返城之路。
那个热闹的院子、村子,又回到了冷清。
这些年轻人,不管在外面多忙碌,过年还是会拖家带口的回到村里。是因为老人还在这里,只要有老人在,村里就还有一个家,村里还有一个根。

一旦这些老人不在了,村里的家也就没了,根也就没了。
那么,以后的春节,这些年轻人就不会再回来了。等他们的儿女们长大以后,对村子,或许已经没了记忆。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曾经在村里的家,也不是孙子孙女的家,也不是他们的跟了。
这也不怪年轻人,农村的生态不适合年轻人生活。
在村里,除了干农活,就没有别的生存条件了。很多年轻人,都跑去南方、东南方打工。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心里也有了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是在城里买房,安家。
毕竟,村里的医疗、教育、交通、生活配套各方面,是赶不上城市的。很多从村里出来的人,他们想扎根城市的想法,大部分也是为了子女考虑。为了子女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努力工作,扎根城市,不会再回农村。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村里还有个小学。
学校虽然很破,课桌也很破。
每天清晨,教室里都会传来朗朗读书声。
后来,我记得好像是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吧,村里的小学撤了,我就转去了乡里面的学校。
年纪还小,我就寄住在大伯家里。
升到初中,就开始住校了。
高中,就去了县里的学校。
大学,又来到了省城。
好几年,我回乡小学转了转。
教学楼翻新了,但是也荒废了。
听人说,周围几个毗邻着的乡小学合并了。

村里、乡里,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越来越少。
很多在城市扎根下来的人,会把孩子接过去,上一所更好的学校。
或许,会有人问,那农村以后都消失了,怎么办呢?
这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问题,反倒是一种已然可以预见的结果。
也会有人会觉得,农村的消亡,是一个悲哀。
错了,村子不会消亡,反而会是以另外一种全新的姿态重生。
别担心没人种地,说句夸张的话,成立一家几十万人的国企,就能很轻松的把农村所有的耕地全部都包了。
那时候的村子,就是新农村、新生活。
而萧瑟、萧条,人气稀少的农村,我们可以怀念,但不能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