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以占全国约1%的水资源,灌溉了全国约5%的耕地,生产了全国约8%的粮食。丰收背后,是水资源“紧平衡”的现实——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0%,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504,居沿黄九省区首位。
10月31日,水利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体系建设现场会在山东召开,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粮食主产区,山东践行“节水优先”,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总抓手,构建起农业节水增效体系。这条高效的节水之路是如何走出来的?
水价涨了,灌溉成本却降了
十月,持续阴雨给玉米收获带来挑战,但在平原县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望农业”)的“吨半粮”创建核心区,4000多亩玉米丰收在望。“下雨增加了收割难度,却丝毫没影响产量。”公司总经理张研生说。
水是农业的命脉。作为沿黄农业大市,德州近年来引黄指标约束越来越强,水资源总量不足是制约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破解用水难题,将目光投向精准灌溉。公司陆续引入指针式喷灌机、滴灌设备、卷轴喷灌机及管道灌溉系统,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墒情变化等,科学调控灌溉量与灌溉时机。
“按传统大水漫灌,这4000多亩地需要十几个水泵、十几号人,忙活半个月到20天才能完成;现在三四个人,3到5天就能全部搞定。”张研生算了一笔账:效率提升的同时,灌溉成本大幅下降,公司流转的2万余亩土地年节省水费支出7.3万元,还通过水肥一体化,实现省肥料8%、作物增产12%,亩均效益达260元。
鲁望农业的转变,是山东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缩影。自2016年启动改革试点以来,我省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以水价为杠杆,倒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转变用水方式,深挖节水潜力。“虽然改革后,单方水价有所上涨,但总用水费用下降了。”张研生说。

位于鲁望农业田间的智慧监测设备
如今在山东,不仅规模化种植区域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分散经营的农户也同步踏上高效节水的转型之路。
“只需打一个电话就能浇地!”在滨州阳信县翟王镇马王村,村民王增国将IC卡插入灌溉泵站控制箱,掏出手机拨通电话,随着电话里嘟声响起,眼前的出水口便喷出了水。“这样的出水口大概每隔50米就设置一个,需要浇哪块地,拨打电话即可实现远程开关。”
如今,像这样的智慧灌溉模式在阳信县41.2万亩耕地已实现全覆盖。阳信县城乡水务局农水科科长马俊杰介绍,每台灌溉设备都安装了射频控制系统,群众插卡取电,手机遥控,通过以电折水实现计量到户。
“以前浇地得自己架着‘小白龙’从河里抽水,费时又费力。现在输水管道铺到地头,既减少漏损,又能精准控制,每亩次可节水约20立方米,浇一亩地的成本比原来少了一半。”王增国说。
水权交易调动节水积极性
在宁津县,一场以“水权”为核心的改革实践,激励广大农户从“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转变。
“我们将全县1.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以水权形式分配到村,村委会预留7%作为调剂水量,剩余全部分配至用水户,实现一亩地192立方米水权的精准量化。”宁津县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允梅介绍,改革建立起清晰的水权交易规则:农户超量用水时,需向村委会购买预留水权;反之,节约的水量也可以由村委会按约定回购,或者年终给予奖补。
为保障农户利益,宁津建立与种植结构、供水水源相适配的分类水价体系。其中,粮食作物水价低于经济作物,河灌区水价低于井灌区,通过差异化定价既避免增加农民用水负担,又引导种植结构与水资源条件相匹配。
数据见证改革。2024年,宁津县农户自主水权交易达2141笔,交易水量64万立方米;政府回购812个村委会预留水量剩余部分524.5万立方米,回购金额52.45万元;同时收储130个种粮大户节约水量152万立方米。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探索“农业转工业”“农业转生活”等跨行业水权交易,推动节约水资源向更高效益领域配置,实现全县水资源优化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宁津县时集镇虎西村收获的玉米
深挖农业节水潜力,并非一味压缩用水,还要在科学“节流”的基础上,主动“开源”。
汛期过后,位于宁津县时集镇虎西村村头的水塘已蓄满雨水。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荒废的臭水坑。“近年来先后投资100万元,实施清淤疏浚、生态护岸、绿化美化等改造,总蓄水量可达8万立方米。”村党支部书记叶吉涛说。
如今的水塘,成了村里的“风水宝地”。灌溉上,水塘联通周边沟渠水源,蓄满水可满足800亩农田灌溉需求,告别了过去主要地下水的历史;效益上,地表水水质更优,用塘水浇地每亩粮食能多产200斤,同时依托水塘发展养殖,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这样的转变,正在宁津全域铺开。目前,全县已累计改造坑塘159处,新增蓄水能力800万立方米、调蓄能力1400万立方米,直接改善灌溉面积18.6万亩,既有效缓解了地下水超采压力,也为农田灌溉提供更稳定、可靠的水源保障。
“经验管水”向“智慧供水”转变
每天早上8点,小开河灌区渠首测流桥畔,卷帘门缓缓升起,测流车沿着轨道平稳驶出。短短十几分钟,车辆便完成断面流量测量。
10公里外的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内,数字孪生平台的大屏幕上,各类数据正实时刷新——从测流车传回的流量数据,到遍布灌区的水情、墒情监测信息,再到关键节点的视频监控画面,灌区运行状态一目了然。

小开河灌区渠首自动测流
“引水配水是灌区的主要业务,什么时候灌溉?需要多少水?灌溉多久合适?以前都是靠人工计算和经验。”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副主任傅建国介绍,如今借助数字孪生平台,不仅能实时监测黄河水情、渠系输配水、灌溉进度等全要素信息,更能通过专业模型实现来水预报、需水预测、配水预演等,优化水量分配与调度方案,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
针对供水指标有限导致的“上游优先灌溉、下游被动等待”“上游过度灌溉、下游缺水抢水”等问题,平台依托渠道配水模型,对各支渠口的配水流量、时间进行科学配置,精准生成包含开闸、关闸时间的配水预案,从根本上保障水资源分配的公平与高效。
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孪生灌区试点,滨州市域的簸箕李灌区、小开河灌区、韩墩灌区均被纳入该数字孪生管理平台,实现由“经验管水”向“智慧供水”转变。同时,灌区不断加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完成干渠衬砌、支渠标准化改造等400余公里,干渠衬砌率达93.6%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工程实施前的0.506提高到“十四五”末的0.578,不仅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跑冒滴漏,也大大提高渠道输水效率。
“今年春灌期间,全市540余万亩冬小麦普浇一遍。其中,黄河以北地区较往年提前1个月完成灌溉,灌区最北部的北海新区更是近10年来首次用上黄河水。”傅建国说,得益于灌区现代化改造和智慧调度,目前全市灌区灌溉面积较2023年增加32万亩。

小开河灌溉试验站作物需水规律研究区
放眼全省,现代化灌区建设步伐持续加快,4处灌区入选全国数字孪生灌区试点,年底前基本完成试点任务,供水效率提高10%以上,年节水2800万立方米。“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146亿元,完成74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配套量测水设施1610座,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324万亩,占总灌溉面积近七成。
下一步,山东将持续巩固现有改革成果,抓好新一轮4处国家级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和15处省级试点,形成稳定的灌溉增效、用水付费、精准补贴、节水有利的水价政策体系和运行管护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