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日期:2025-11-10 19:01:42     来源:口述历史oralhistory    浏览:0    评论:0    

1

基本信息

作者: [美] 萨拉·法默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望mountain

副标题: 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原作名: Rural Inventions: The French Countryside after 1945

译者: 叶藏

出版年: 2024-11

页数: 288

定价: 79.20元

装帧: 精装

2

内容简介

在二战后的法国,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的爆炸增长摧毁了农村原本的经济结构和环境,农村人口背井离乡,学者、政客纷纷断言“农村已死”“农民已死”。

然而,本书指出,在同一时期,不仅农民都在积极地拥抱现代化,而且“农民生活和农村景观反而牢牢地攥住了法国人的想象力”,“法式乡村风格”甚至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风靡至今的当代神话。面对人满为患的城市、不如人意的都市生活、让人异化的工作,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农村,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赋予农村生活象征性和物质性的价值,以寻求“现代化的解毒剂”。这反而让农村在现代世界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农村社会并没有因为农民的消失而消亡。相反,人们不断地重塑农村和城市的关系,这赋予了法国农村全新的活力,甚至为法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

⭐ 挑战“乡村衰落论”,祛魅“田园乌托邦”,剖析现代农村的真正活力所在

当下大众对农村的认知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一方认为“农村已死”,不再值得讨论。另一方则强调“农村”代表淳朴、诗意的生活,保存着城市乃至现代社会已经失落的美德。

然而,本书作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教授萨拉·法默指出,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殊途同归,都是对当代农村的误读。前者忽视了农民对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回应,而后者实际建立在城乡二元论的刻板印象之上。将农村粗暴地等同于“城市生活弊病的反面”,实际上也扼杀了改变的可能——哪怕乡村再好,也已经不再属于现代城市中的我们。

为了展现现代城乡关系,作者以20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农村热”为案例,指出在法国城市化进程爆炸式推进的同时,“农民生活和农村景观”确实“牢牢地攥住了法国人的想象力”,但法国农村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迸发活力,重新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聚焦城乡互动、民众参与,解构乡土法国“再造”史

传统的农村研究往往聚焦于农村社会自身的经济、组织结构等要素,而本书作者萨拉·法默则将重点放在农村与城市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互动。这样一来,作为研究对象的“农村”不再是静止、孤立的一潭死水,更多新问题由此被揭示。其中最有趣的,是作者详细地解构了现代人对“农村”形象的种种建构,呈现政府和民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以及政客、商人和知识分子如何根据各自的需求塑造“农村”的形象和含义。

在具体的论证中,作者选取的案例大多富有生活气息,跨越了文化、时代的界限,比如闲置农舍怎样被炒作成房产热点、城市青年在农村的真实生活体验,以及“农村”如何在文艺界重新成为话题。即便是今天的中国读者也能对此轻松共感。

⭐ 正视当代城市病灶,直指时代焦虑根源,解析农村如何孕育未来的全新可能

对农村的种种塑造,都源于现代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我们都能感受到时代和经济的进步,但进步同样会给个人带来困扰。当我们在合租房里蜗居,在拥挤的地铁上竭力呼吸,“想象还有另一种我们曾经拥有的、更好的生活”自然成了城市病的解药。只要相信还可能存在其他选择,哪怕是望梅止渴,我们也会获得继续生活的勇气。

然而,唯有正视想象背后的根源,才有真正治愈时代病灶的可能。这也正是本书之于你我最大的意义:农村不仅是现代人暂时喘息的空间,它还赋予我们重新思考个人与时代、传统与未来关系的余地,以及质疑、挑战和改变的决心。毕竟,在地球的另一端,还有许多人在奋斗,只为证明没有谁应该沦为现代化的牺牲品。

3

作者简介

萨拉·法默 Sarah Farmer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任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法国史、20世纪欧洲史、社会文化史。

4

本书目录

导 言.......001

第一章 农民已死,农民万岁!.......015

现代化的挑战 / 016

拖拉机 / 023

人口外流 / 028

赢家和输家 / 030

年轻的现代化者 / 034

法国新景观? / 036

多形态景观 / 042

第二章 第二家园.......047

猎房 / 052

梦想家园 / 056

农宅 / 067

品味问题 / 069

在农场度假 / 072

走向绿色 / 077

“保卫拉尔扎克” / 078

第三章 回归土地.......087

动机 / 091

创建公社 / 095

乌托邦景观 / 097

文化冲突 / 103

定居 / 109

第四章 进步与怀旧.......131

在书店的书架上 / 135

埃米尔·吉约曼 / 139

格雷纳杜 / 145

说布列塔尼语的布列塔尼人 / 146

埃米莉·卡莱斯 / 149

图瓦努 / 150

第五章 被破坏的景观.......163

DATAR的摄影任务 / 164

作为艺术的摄影 / 168

雷蒙·德帕尔东 / 173

结 语.......193

致 谢.......201

注 释.......207

参考文献.......273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质性研究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线下)、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线下)、第三期(2024年12月7-16日;线上)、第四期(2025年3月7-9日;线上)、第五期(2025年7月25-27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12月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六期(线上)。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致力于打造一个跨学科交流与深度对话的学术平台,探索质性研究在多元学科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通过跨学科的视角碰撞与方法互鉴,研修班旨在推动不同领域质性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无论您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是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实务工作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多元学科视角下质性研究的丰富内涵,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一期(2025年7月11-13日;线上线下同步)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6年1月上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二期(线上)。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