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彦宗
2023年,山东聊城一家民企以5000万元,租赁一家有国资背景的果品批发市场,约定的租期是2025年初到2029年底共五年,且当时就付了全部租金。可在今年初本该履约时,国资控股子公司却说要解约,并以逾1亿元挂牌招标,给民企的理由是当初未招投标,履约可能涉及国资流失。
这家倒霉的民企是聊城亚太农都公司,毁约的是聊城兴农公司,其实控人为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处,天眼查显示其持股超过92%。眼下,亚太农都通过举报,已经阻止了果品批发市场的招投标,并且正通过诉讼拿回租赁权。官司若不能赢,亚太农都已经给付的5000万元可能会打水漂,将陷入非常不利的讨债而不得的绝境。

有人会说,让兴农公司把5000万退回亚太农都不就行了吗?问题是,在收到这笔5000万元预付租金的两年间,兴农公司发生了12笔被执行款项,总额3400万元——这让人怀疑,兴农公司账上的钱不多了。可即使有钱,推翻原先的契约,对于亚太农都也不公平,因为损失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难以计算。
亚太农都显然被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坑里,要继续履约很难,即使有可能履约,也可能会被要求按照1亿元租金来继续出血,这显然是难上加难。亚太农都要是退出这个局,可能会与兴农公司无止尽地扯皮,而且得不到区国资委的任何保证,后者对媒体表示,“这是企业自主经营行为,可联系企业来了解”。
整件事让人感觉,民企亚太农都遭遇的不是普通的毁约,而是被勒索式地摆了一道。
兴农公司两年前遇到了现金周转困难,于是以果品批发市场为“诱饵”,拿到了亚太农都预付的真金白银,里面除了5000万租金,还有2500万借款。前者在用这笔款项完成被执行款项后,再翻脸不认人,说当时是情况困难、迫不得已便宜出售,现在5年租金的价格涨到了1亿,若以5000万履约,会造成“重大国有资产流失”,想让亚太农都知难而退。
还说什么不知道当初要经过招投标程序,就算兴农公司不知道,区国资委也不清楚吗?如果程序不合规,当时双方交易的时候为何不阻止?
有人推测,兴农公司和区国资委当时演了双簧戏,亚太农都预付的5000万元租金和2500万借款,相当于救急的“过桥资金”,帮助兴农公司解了燃眉之急,让属下公司被执行一事烧不到区国资委。现在危机解除了,国资公司再摆出招投标的程序问题、以国资流失为由,想要彻底改变说好的租赁协议。
这当然只是推测,事实是否如此,有待调查。但整件事给人的观感,确实不只是过河拆桥那么简单。
如果在需要民企救急的时候什么都好说,等赚得民企几千万后,又要耍赖,以程序合规的虚假名义想抛弃履约责任,如果亚太农都不能在聊城赢得官司,那等于助长某些人玩空手套白狼,真是无可救药的沆瀣一气了。

亚太农都在被兴农公司狠宰了之后,进入了讲法论理的阶段。
2023年,最高法的司法解释为亚太农都争取公正公平奠定了希望。该解释规定了一些可以“认定该合同不因违反强制性规定无效”的情形,包括“合同的实际履行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的影响显著轻微,认定合同无效将导致案件处理结果有失公平公正”“当事人一方无能力或者无义务审查合同是否违反强制性规定,认定合同无效将使其承担不利后果”等。从法律上来说,亚太农都并非没有赢的依据。
哪怕是不相干的人,在弄清楚民企亚太农都与国资兴农公司的这场利益之争后,都会为那种不讲契约精神,把民资当作止血带、用完即弃的作风深感愤懑。讲诚信的时候,亚太农都掏出了巨款;讲合规的时候,它又被抛向法与非法的模糊地带。要是这样对待民企,假如法律还支持这样的结果,那当地的营商环境真让人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