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时,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在蚌埠这片创新沃土上,安徽童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深耕实业、攻坚突破的生动实践。
“嗡嗡嗡……”走进位于蚌埠的童仁智能科技产业园,无人机实训场上,学员们正操控设备完成精准悬停、航线巡航等动作;研发车间内,工程师们专注调试着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清洗挂载部件;算力中心建设工地上,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推进外电工程,一派热火朝天的实干景象。
童仁智能作为从通信配套业务起步的本土企业,历经十余年转型创新,已构建起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智慧农业协同发展的多元产业生态,成为蚌埠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范本。
时间回溯到2010年,彼时的童仁智能聚焦通信工程建设,为国内三大运营商提供地下通讯光缆、信号塔等配套服务。随着通信基础设施逐步饱和,市场增长陷入瓶颈,企业发展面临天花板。“行业红利消退时,主动转型才有生路。”该企业负责人童锐在采访中回忆,正是基于这样的清醒认知,企业果断启动战略调整,在蚌埠落地28亩产业园区,逐步拓展出四大新兴产业,开启了从“单点配套”到“生态布局”的跨越。
如今,漫步童仁智能产业园,产业布局错落有致。从无人机培训学校的理论教室到智慧农业的菌菇种植方舱,从通信管网运维中心到即将投用的算力数据中心,昔日单一的通信配套企业,已蜕变为覆盖“算力 +低空+农业”的综合性科技企业。凭借持续创新,企业先后斩获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等12项省级以上荣誉,2023年多个应用场景入选蚌埠市数字经济典型案例,企业用转型实效诠释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依托全产业链闭环优势,童仁智能成功在马鞍山、芜湖、杭州等地落地多个无人机应用项目,实现技术价值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11月8日,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机与持证驾驶员组队参与杭州西湖风景区菊花节综合执法首飞任务,全程启用自主飞控系统,圆满完成空中巡查秩序维护等任务,获当地政府高度认可,实现“蚌埠技术+蚌埠人才”的双重输出,为本地产业品牌打响了知名度。
“我们的无人机不用频繁换电池,直接接电作业,续航难题彻底解决。”在实训现场,企业技术人员展示着自主研发的成果。这项历经半年研发的创新技术,避免了传统无人机作业50分钟续航的局限。
在算力领域,该企业投资建设的500P级算力中心,创新采用“杭州孵化+蚌埠落地”模式,在杭州设立孵化基地,为长三角中小企业提供6个月免费算力服务,绑定未来合作需求,有效破解了“建而不用”的困境。据了解,该算力中心预计明年10月即可正式运营。
在企业园区内,整齐摆放的菌菇智慧方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传统露天种植模式受气候影响大,蘑菇年产量波动幅度达30%,且存在病虫害防治难等问题,通过智慧方舱‘移动菇棚’实现了食用菌产业从‘看天吃饭’到‘看屏作业’的转型升级。”童锐表示,企业自主研发的种植方舱,将30平方米空间的土地利用率提升至传统种植的10倍以上。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手机APP即可实现全程调控,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限。目前,菌菇智慧方舱项目已与浙江安吉洽谈合作,计划结合民宿产业打造“采摘+体验”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从本土发展到跨省布局,童仁智能的创新之路,正是蚌埠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作为土生土长的蚌埠企业,我们始终希望能为家乡发展多作贡献。”童锐表示,未来将继续扎根蚌埠,在数字经济与低空经济领域深耕细作,也期待在政企协同发力下,蚌埠能涌现更多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增长点,形成“企业敢闯、政府敢为、创新驱动、产业繁荣”的良好发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