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翰文
在乌兹别克斯坦广袤的田野上,一场由现代农业科技驱动的转型正在悄然发生。面对机械化水平不足、技术落后等发展瓶颈,乌兹别克斯坦农业现代化迎来关键时期。而中国企业凭借先进技术、高性价比装备和丰富发展经验,通过建设科技示范园、推广节水灌溉、引进优质品种等多元化方式,正成为推动这一转型的重要力量。

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面临关键转型
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其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约占GDP总量的20%。全国拥有超400万公顷灌溉耕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天然基础。然而,这一传统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机遇与挑战并存。
数据显示,乌兹别克斯坦202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900万吨,棉花收获超300万吨,蔬菜瓜果类产量实现1600万吨的丰产。与此同时,肉奶产量突破150万吨,蚕茧收获3万吨,多项指标大幅提升。该国粮食单产创下每公顷85公担的历史纪录,数千农户实现每公顷100公担的突破性成就。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的协同发力:抗旱抗病良种大面积推广,灌溉系统智能化改造实现节水增效,政府14亿美元优惠贷款和1360万美元补贴赋能农业主体,2.78亿美元采购的1.16万台套现代农业机械更成为提质增收的关键支撑。
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持续推进农业领域结构性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产业效率。一是政策与财政支持。当前乌国农业现代化政策以《2020—2030年农业发展战略》为总指导,确定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立产量导向合同制度等25个工作方向,制定包括推行农产品销售零增值税、农机进口享受关税与回收费豁免、发放14亿美元优惠贷款和1360万美元补贴等措施。二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过去5年内全国约4200万公顷土地的国有地籍完成了登记,覆盖了逾2640万公顷农用地,同时推动土地租赁权市场化,引入转租和再租赁制度,允许承租人在不退还土地的情况下将部分土地转给其他使用者,使土地租赁权成为可流动的市场资产,计划在2027年前将所有农用地完全过渡到租赁制。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政策上通过国内改革与国际规则对接,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实施“智慧农场”项目,为农业合作创造更便利透明的环境。技术上积极引入良种与现代农业科技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作物品质。产业上鼓励外资投入,推动农业与能源、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即便如此,乌兹别克斯坦农业现代化进程仍面临多重制约。首先,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未达到现代农业标准。在棉花产业中表现尤为明显,采棉机装备数量短缺,普遍老化严重。其次,技术落后与资金不足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例如,温室种植规模有限导致反季节蔬菜和花卉苗木供应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灌溉用水短缺的背景下,对污水处理回用技术、过滤设备及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的需求持续扩大,但实际供给能力仍然不足。此外,乌兹别克斯坦在土壤治理、作物品种改良和肥料科学应用等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亟需引入先进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土壤改良方法和优质种质资源。值得关注的是,咸海危机引发的环境退化问题日益加剧,土地荒漠化与盐渍化现象已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些挑战不仅揭示了乌兹别克斯坦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也为在相关领域具备技术优势和实践经验的中国企业指明了潜在的合作方向。
中乌农业合作不断行深走实
近年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农业合作不断深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科技示范与园区建设方面,中乌合作项目已成为行业标杆。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的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于2021年投入运营。该园区占地3500亩,目前已建设现代化农业大棚108亩、滴灌葡萄示范园1000亩、新品种试验示范园1260亩。除了种植多种作物外,园区还致力于推广节水灌溉等种植技术,成为推动中国农业技术“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来自陕西省的6000株优质青砧苹果种苗已在该园区完成定植,展示了中国品种与技术的优势。此外,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成为中乌农业合作的典型。该园区农业大棚从昆明引进优质玫瑰花种,种植面积达6000平方米,同时配有160公顷棉花田,2000多亩葡萄园,12个现代温室大棚,引进现代滴灌技术以节省劳动力,助力当地农民实现脱贫增收。
在农机装备与技术支持领域,中国企业凭借高性价比和良好适配性赢得市场认可。2025年9月,乌农业部副部长同中国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举行会谈,将在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等现代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及智慧灌溉系统的使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并建立智慧农业试验场。中联重科等品牌凭借农机质量与价格优势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市场,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中吉乌铁路工程的稳步推进,将为中乌农机设备运输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在农业科技与人才培训方面,中乌合作同样成果丰硕。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部于2024年签订合作备忘录,就进一步强化在机制建设、中亚农业研究平台共建、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拓展基因组学、果树、动植物疫病防控、土壤健康等合作新领域达成共识。中乌作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于2025年8月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正式揭牌,将在小麦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绿色生产及加工、人才联合培养和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此外,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同中国知名高校开展合作,推进联合学术项目、科研合作、师生交流以及创新技术应用。2024年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在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揭牌成立,为中乌农业人才联合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品种改良与种植技术领域,中国技术促进乌国农业生产迈向高水平。乌兹别克斯坦引进了中国Bt抗虫棉,并在国内推广新疆棉花高密度种植技术。耐除草剂、抗棉铃虫的中国棉花品种“新陆早78号”和“新陆早52号”已在乌国大面积推广,这两个品种的籽棉产量平均每公顷达到7.5吨,实现了大幅增产。乌兹别克斯坦共从中国引进了20多个高产早熟棉花品种,并在28万公顷土地上推广种植。与此同时,50多名中国专家赶赴乌兹别克斯坦,帮助提升农艺水平、提高产量以及改善质量。这种“品种+技术+专家指导”的综合技术输出模式,确保了技术转化的效果,为乌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农业增产效益。

面向未来,如何应对潜在挑战
尽管中乌农业合作前景广阔,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只有客观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才能确保两国农业合作行稳致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政策迷雾待散。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相关改革不够系统持久,且存在推翻重塑的可能,这无疑对海外企业进入乌国市场造成了阻碍。海关限制与环保监测等规章条例给外企落地带来了一些难题。以土地政策为例,乌国土地制度正处于向全面租赁制过渡的关键期,政策执行中的差异性、土地流转的复杂性构成了外资进入的第一道门槛。中国企业应主动与乌国有关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依托政府背书的农业示范区稳步推进,采取“试点先行、分期投入”的务实策略,用制度确定性对冲政策不确定性。
二是基建物流短板。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内陆国家,物流通道受限,运输成本较高,加之其经济发展对外部市场波动较为敏感,使得农业贸易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同时,乌国物流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仓储、冷链等配套能力不足,导致产品流通过程中损耗率较高。对此,可积极参与乌国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物流条件。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两国检验检疫、海关等部门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降低非关税壁垒。中国企业可创新采用绿色能源方案,参与关键物流枢纽建设,善用中欧班列等跨境通道,构建起双向畅通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三是语言文化鸿沟。当前乌兹别克斯坦大力推行国语,俄语在日常生活和商务谈判中的使用率大幅减少,语言文化障碍、技术标准差异、复合型人才短缺构成了合作的“软壁垒”。中国企业可借助外语院校平台资源,针对商贸谈判和技术领域组织系统的乌兹别克语培训,提升驻外骨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实施本土化人才培养计划,招募懂汉语懂中国的本第地工作人员,组建中乌融合的技术服务团队,让技术传播不再受困于语言,让管理沟通不再受阻于文化。
中乌农业合作虽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些挑战并非不可逾越。通过双方共同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完全可以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推动两国农业合作迈向新高度。中国企业应在认清风险的基础上,坚定信心,把握乌兹别克斯坦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商机,实现互利共赢,为深化中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