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寨,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欣欣向荣绘新景。
一山一水,五彩斑斓,灵动秀美,生机勃勃美如画。
初冬时节,行走在贵阳贵安的广袤乡村,处处洋溢着希望与活力。

乡村美不美,关键看环境。
今年以来,贵阳贵安以《贵州省“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规范(试行)》为指导,大力推动“两清两改两治理”(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治理污水、治理垃圾)及卫生家庭建设行动,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扮靓乡村“面子”
干净的沥青道路蜿蜒向前,崭新的井盖整齐排列,村民家门口摆放着垃圾桶,走进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水塘村,到处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打扫完卫生,水塘村村民张贵敏习惯性地将垃圾分类放置,她说:“在水塘村,共同维护村居环境,已融入到村民生活的点滴之中。”
作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寨,水塘村的“长红”密码之一,正是高度注重环境卫生,全村携手共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开展以来,贵阳贵安制定印发了《贵阳贵安“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分层分类建立健全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针对7项重点任务逐一明确具体内容和工作标准,确保行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为高质量实现行动的各项标准,水塘村以村民意愿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采取与专业环卫公司开展合作的方式,常态化配备两名专职保洁员,构建起完善的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垃圾日产日清,让村容村貌始终保持清爽整洁。
针对残垣断壁,该村采取“财政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村民筹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为农家庭院统一砌筑花池围墙。如今的水塘村,村民们在门前屋后打造起令人心旷神怡的庭院景观,有的还在庭院围墙上彩绘绚丽图案,使之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景致。
水塘村的美丽蝶变是贵阳贵安通过“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
乱堆乱放变有序。贵阳贵安聚焦农村公共区域和房前屋后,以村庄清洁行动为载体,组织发动群众,采取集中攻坚与常态化保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地毯式清理,让村容村貌整洁度显著提升。
拆危拆旧换新颜。贵阳贵安深化“清建管用”治理机制,紧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危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附属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残垣断壁”3类建筑物,自下而上建立残垣断壁台账,精准施策、分类推进。截至目前,已清理这3类建筑物2158处、占地面积17.386万平方米。
做实民生“里子”
在贵阳市开阳县米坪乡泥池村,家家户户都用上干净卫生的水厕,生活质量不断上升。
“按下冲水键,马上冲洗干净,再也不用担心异味散发了。”走进村民唐雪武家卫生间,墙上铺着亮锃锃的白瓷砖,洗手台洁净如新,往日“夏天臭烘烘、蚊蝇绕屋飞”的窘境早已不复存在。
“农村有了干净厕所,山好水好风光好,比在城里生活还舒服。”唐雪武笑着说。
起初,米坪乡政府工作人员到唐雪武家劝说她进行厕所改造时,她觉得麻烦并不同意。但工作人员并不气馁,通过宣传手册、坝坝会,耐心地为不同意的村民讲解政策,细算健康账和经济账,最终大家被工作人员的诚意打动纷纷同意改造。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贵阳贵安积极调动群众积极性。创新打造“院坝会+新媒体+示范户”三级联动宣传体系,推行“政策解读到村、案例宣讲到组、技术指导到户”的精准宣传模式,推广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制作“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微视频82部,培育村级政策宣讲员1520名。
同时,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民情助理”四支队伍等力量,开展“敲门行动”,累计入户宣传65万户次,举办文明实践活动1.7万场,覆盖群众125万人次。利用筑农夜校等平台开展多层级业务培训,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
干群同心,“两改”改出新生活。改厕方面,贵阳贵安坚持治厕治水、室内厕室外厕、公厕私厕“三个同治”,聚焦改厕目标任务,持续开展改厕方案“四方会审”,实行改厕前后“双确认”。截至目前,新(改)建农村户厕7196户。
坚持“农建、农用、农享”原则,贵阳贵安引导养殖户改造圈舍、完善粪污处理设施,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养殖重点区域试点实施种养循环集中养殖小区建设,2025年目标改造圈舍1600户以上。
同时,将卫生家庭建设作为培育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发挥“两书一约一会两榜”作用,通过积分制、学校劳动教育、文明习惯养成等活动,动员群众讲究卫生,组织开展群众性活动5000余场次、家政培训126场,群众卫生习惯已逐步养成。
走出产业“路子”
时近中午,贵阳市息烽县温泉镇兴隆村的蒋万刚快步走到家门口的洗菜池,轻轻拧开水龙头,对着哗啦啦流出的水冲洗蔬菜,洗菜水沿着排污管排放到污水池。
“水质清澈,排水方便,房前屋后干干净净,不再像以前一样污水随手泼在路边,臭烘烘的,夏天连窗子都不敢开。”蒋万刚感叹。
兴隆村人居环境之变,背后是贵阳贵安扎实推进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两治理”取得的成效。

通过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贵阳贵安因地制宜采取资源化利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式处理等模式,大力建设无动力、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并系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项目,让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在治理生活垃圾方面,贵阳贵安紧盯“源头分类、垃圾投放、收集收运、初次处理、终端处置”五个环节,推广“五点减量”,更新垃圾收集收运设施5000个,建成3515个。如今,贵阳贵安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5%以上。
贵阳贵安以“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行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了乡村也富了村民。
在水塘村上寨村民组,几栋空心房改造后成为环境幽雅的精品民宿,并吸引电影剧组到此取景,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眼下,全村已打造33家农家乐,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贵阳贵安紧盯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集成“两清两改两治理”成效,累计投运旅居农房2597栋、客房22183间、床位36416张,覆盖273个村寨。今年吸引29.1万游客来筑旅居,带动群众就近就业1.1万余人、户均增收2.2万余元。
亮点
旅游村的“美丽嬗变”
造型别致的特色民宿错落有致,四通八达的乡间道路干净整洁,蜿蜒流淌的小河碧波荡漾。秋日的贵阳市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风景秀丽,一幅诗意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近年来,龙广村依托南江大峡谷景区的辐射优势,大力推进“三园四季”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火爆出圈。
过去,由于人居环境欠佳,也曾制约了该村的旅游发展。

“几年前,村里还是垃圾乱丢、污水乱排,就算风景再好,这样的环境要想留住客人是很难的。”龙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陶大模说。
随着贵阳贵安农村“五治”的深入推进,龙广村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今年开展的“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行动,更是让村居环境焕然一新。
“脏臭差”向“洁净美”转变。龙广村对全村农户厕所现状进行拉网式排查,逐户登记造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改造模式。同时,组织互助社村民现场观摩,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目前,全村已完成卫生厕所改造269户,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村民的如厕环境和卫生习惯已得到根本性转变。
“直排漫流”向“收集处理”转变。该村重点动员村民清理房前屋后、沟渠塘堰的污水淤积,整治排污明沟暗渠,力争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当前,已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6处,覆盖689户,分散式处理116户。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得到遏制,水体黑臭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农村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杂乱堆”向“分类收”转变。为打造宜居环境,该村聚焦源头分类、垃圾投放、收集转运初次处理、终端处置“四个环节”,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模式,为村民配发分类垃圾桶,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配备专职保洁员,实现垃圾日产日清。今年以来,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农户比例达到80%。
青山秀水美如画,美丽乡村迎客来。陶大模介绍,通过“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行动,该村环境提升明显。今年龙广村接待过夜游客超1.8万人次,实现村域旅游综合收入300余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余元,旅居群众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短评
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走在贵阳贵安的广袤乡村,不仅乡村风貌日新月异,村民精神面貌也在悄然变化。在如火如荼的“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卫生家庭建设行动中,贵阳贵安将其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干部作风工程,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以上率下躬身示范。行动中,贵阳贵安各级各部门分别组建工作组,各区(市、县)党政“一把手”亲自指挥、亲自督战,形成了条抓块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上下一心凝聚力量,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凝心聚力全民参与。全市创新打造“院坝会+新媒体+示范户”三级联动宣传体系,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民情助理”四支队伍等力量开展“敲门行动”。各县建立宣讲员队伍,实现政策乡镇宣讲全覆盖,并推广红黑榜、积分超市等激励措施,结合“院坝会”“筑农夜校”等线上线下渠道强化宣传,提升群众参与度。
长效机制守护美好。贵阳贵安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群众接受、可持续的日常保洁、设施维护、资金保障等长效管护机制,大力推广息烽“12345”工作法、花溪村寨管家长效管护模式,提升市场化运营比例,推动各项管护措施落地落细,以常态化、规范化管护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咬定目标、埋头苦干、持之以恒,贵阳贵安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好之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思宇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