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河南:劳动,打造一片教育生态林

   日期:2025-11-17 20:02:17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0    评论:0    

近日,豫北新乡。初冬的中原大地寒意渐浓,第三届中原劳动教育研讨会暨河南“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教育实践两周年推进会现场却热气腾腾。“如今的中原劳动教育研讨会,已发展成为劳动教育最前沿的阵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说。

两年,对于河南劳动教育而言,是一段从破土萌芽到蔚然成林的蜕变历程。从2023年在红旗渠畔发出“让劳动精神的红旗高高飘扬”的誓言,到今日“绿健”理念在全省超万所学校落地生根,这场教育实践,正在中原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彩答卷。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河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聂世忠在推进会上的这句话,道出了“绿健”活动成功的根本所在。

这个“根”,首先扎进了河南深厚的乡土沃土。

漫步在新乡市明德小学的“耦耘园”里,孩子们正在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学习温室栽培技术;不远处的新乡县七里营镇春罗杨中心小学,学生们在中国农科院新乡综合实验基地探究土壤灌溉的奥秘。

经过两年的精心培育,“绿健”活动已经从“单一种植”走向“综合育人”,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教育生态林。

这是一片规模可观之林。截至目前,全省超万所学校参与活动,举办各类主题活动超10万场,开发校本课程1086门,建设校内外种植场地7000多处,面积1.3万余亩,参与师生超150万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劳动教育在河南的深度普及和广泛覆盖。

随着“绿健”活动进入“出成果、树品牌”的关键阶段,如何为这些分散的创新实践构建清晰的框架,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关键在系统塑形,实现从“活动化”到“体系化”的华丽转身。

“‘塑形'重在构建清晰框架、打造可感模式,为劳动教育和‘绿健'活动提供有效载体。”聂世忠指出,2022年国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推进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新乡,“塑形”实践触手可及。该市探索出的“实践育人研究共同体”建设,形成了院校合作、城乡联盟、集团办学、校社共建四种建设模式,以及空间联接、共建共享、联合教研三大协同机制。目前全市已组建跨地域、跨层级、跨学段的9个实践育人研究共同体,参与范围扩展到11个牵头单位、50个成员单位、14个联合单位。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铸魂”。“绿健”活动的所有实践,最终都指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铸魂”,要铸造的是三种精神之魂:铸造民族精神之魂,从红旗渠精神到农耕文明中的坚韧不拔,“绿健”活动通过劳动体验,将艰苦奋斗的民族基因,深植学生心灵;铸造时代工匠之魂,在三门峡灵宝市的智能制造实验室,在安阳银杏南校的劳动工坊,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精神;铸造社会责任之魂,学生们服务校园、参与社区治理、开展志愿服务……

站在两周年的新起点上,“绿健”活动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5年9月,河南省主题实践活动研究指导中心印发的深化行动通知,明确提出将以四类“实践育人研究共同体”建设为抓手,系统破解课程碎片化、场域局限化、师资薄弱化、评价形式化等瓶颈问题。

这四个共同体分别是:聚焦课程研发,打造“绿健”课程体系“升级版”;聚焦实践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含金量”;聚焦实践基地,构筑协同育人“大场域”;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综合育人“新范式”。

“从精心‘扎根’到蔚然‘成林’,从系统‘塑形’到深层‘铸魂’,河南‘绿健’活动用两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劳动教育之路。这片教育生态林,不仅为河南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国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河南方案’。”河南省“绿健”主题实践活动研究指导中心专家指导组组长汪豪浩总结。(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杨军强)

作者:张利军 杨军强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