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向前
所有闪耀的成就,都源于不为人知的付出;所有金牌的成色,都映照出幕后的千万次淬炼。
今年9月,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郑州举办,我省参赛选手奋勇争先、顽强拼搏,以优异成绩展现了新时代技能人才的风采。11月21日,“技能照亮前程,豫见精彩未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河南省获奖选手宣讲交流活动”在河南技师学院举行。7名金牌获奖选手齐聚一堂,分享成长经历与成功心得。

“热爱与坚持”
11月21日下午,河南技师学院北校区报告厅座无虚席。7位金牌得主轮番登台,用真挚的语言讲述他们的奋斗历程。
无人机系统赛项金牌获得者王钰航、水处理技术赛项金牌获得者卢毅、养老护理赛项金牌获得者李孟芳、污水处理赛项金牌获得者陈超越、餐厅服务赛项金牌获得者胡逍遥、自主移动机器人赛项(双人赛)金牌获得者介明鑫和杨奇瑞——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匠心铸就精彩,生动诠释了“技能成才”的深刻内涵。
如果说金牌是他们人生中的耀眼勋章,那么金牌背后的奋斗故事,则是激励更多青年走技能报国之路的生动教材。
细数成功之道,“热爱与坚持”是选手们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我始终相信,热爱能抵岁月漫长。”王钰航坦言,初入河南技师学院时,复杂的电路图和精密的飞控系统曾让他倍感压力。但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训练,从最基础的焊接工艺到复杂的系统调试,从简单的悬停到高难度的特技飞行,一遍遍练习,一次次重来,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
介明鑫和杨奇瑞这对搭档,从省赛夺金到国赛夺冠,一路相互扶持、攻坚克难。“很多人问,金牌的背后是什么?是天赋?是运气?”介明鑫说,“我想说,金牌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永不言败的执着,更是一段从迷茫到坚定的成长之路。”
“选择与自信”
大屏幕上,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选手们的精彩瞬间;讲台上,一个个故事诉说着他们的成长蜕变。这些金牌选手大多经历过学业的挫折,但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勇敢选择技能之路,在专业领域重拾自信、绽放光彩。
“2019年中考后,我没有考上高中,身上被贴满了‘没出息’的标签。”卢毅回忆道。16岁的他不服输,选择进入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学习化工专业。入学不久,恰逢学校老师贺江涛载着世赛奖牌归来,全校师生热烈欢迎的场面深深震撼了他。“那一刻,我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如今,夺得金牌的卢毅目光坚定:“我将继续在水处理技术赛项不断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更高的技能殿堂,朝世界的舞台去奋斗。”

胡逍遥的故事同样动人。初中毕业后,她选择到郑州财经技师学院学习餐厅服务。“我的名字‘逍遥’,寄托着父母希望我活得洒脱自在的期望。而今天,我找到了属于我的‘逍遥’——那不是无拘无束的自由,而是在变化中保持从容,在压力下依然优雅,用专业和温度创造每一个服务的瞬间。”面对大赛新增的考核模块,她与教练反复演练,从最初的慌张到最终的从容,用实力证明了选择的价值。
“极致与匠心”
在国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今天,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已成为技能人才的价值追求。
在许多人印象中,养老护理或许仍停留在“照料老人”的层面。事实上,现代养老护理是一项融合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的综合性学科。比赛中,选手不仅要提供生活照料、基础护理、康复训练及心理支持等全方位服务,还要完成健康科普、照护计划等专业任务。

为了追求极致,李孟芳在备赛期间主动加压,前一天自认为完善的操作,经反思发现瑕疵后便毅然推翻重来,仅失智老人沟通话术就迭代了数十遍。她还把训练延伸到医养机构、医院与社区,在真实场景中打磨技能。“选择技能之路,就是选择用双手开创未来。”她说,“那些与技能较真的每分每秒,那些选择‘再试一次’的瞬间,都将沉淀为未来最坚实的底气。”
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同样见证着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在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陈超越,通过一次次技术比武、岗位练兵,从季度练兵到年度比武,从市级竞赛到省级竞赛,最终登上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比赛中,我需要将加药误差控制在0.1毫升,完成0.01毫米级的设备校准。”他说,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扎实的理论根基和精湛的操作技能的共同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