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王向锋
长期以来,河南交通投资集团紧紧围绕“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部署要求,在高速公路、内河航运建设运营等核心领域,全面推进绿色转型,致力于实现交通运输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牢记使命担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河南交通投资集团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融入企业发展基因。
在内河航运领域,推动节能降耗、优化运输结构、绿色岸电应用等。先行完成交投001号新能源船舶试点开发,并着手研发打造新能源船队,为内河航运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豫交投001号”新能源船舶
在工程建设领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策略,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通过优化线路设计,避让生态敏感区域,同时秉持“路地融合设计”,与地方坑塘扩容、河道整治等水利工程同步实施,利用固废填筑路基,项目多次获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表彰。

高速公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在高速公路运营中,集团加快标准化收费站建设,大力推广ETC系统,显著提升了车辆通行速度,有效降低碳排放,实现了节能与环保的双重效益。
在新能源建设领域,2023年12月22日注册成立河南交投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建设一百对零碳服务区,实现一千兆瓦新能源装机,配备一万个充电车位,推动服务区和收费站光储充一体化等新能源“六大场景”落地。
聚焦“四个一批”,打造绿色发展标杆
建成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工程。沿大别山高速明鸡段、鸡商段秉持“近湖而不进湖,临山而不登山”理念,通过精调选线、合理避让、桥隧跨越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对沿线生态环境影响,荣获“全国绿色低碳公路技术交流会”示范工程称号,并被河南省生态环境厅作为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典型案例。
上罗高速将高岗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实现造地2200多亩,实现“耕地零取土”,被自然资源部作为“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项目。

上罗高速项目将高岗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
济新高速黄河大桥项目守护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创新采用单塔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一跨跨越黄河八里峡主河道,减少岩体土石方开挖20余万方,避开黄河崖壁地质遗迹一级保护区,致力交通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济新高速黄河大桥项目创新采用单塔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一跨跨越黄河八里峡主河道。
推广一批循环再生技术。集团积极推广实施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累计再生面积达430万平方米。同时,创新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与叶县矿盐资源,开发出高效环保型复合融雪剂,每年可减少氯盐污染排放8000吨。在养护工程中,大规模推广应用废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技术,实现了废旧轮胎在路面工程中的循环利用。

高速公路道路养护实施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
投运一批“零碳”服务区。许昌、确山等7对服务区光伏车棚年发电量300万度,每年可减排1500吨。目前,集团共有127对服务区完成充电桩安装,累计安装1533个充电桩,年充电度数达5022万度电,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2387吨。此外,通过选用固碳能力强的林木和竹林等植被,集团所属服务区每年碳汇量可达4572吨二氧化碳。

零碳服务区
锚定攻坚目标,纵深推进污染防治
在污染防治方面,河南交通投资集团锚定施工扬尘管控目标,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即施工工地100%围挡、散装物料堆放100%覆盖、土方施工及拆迁作业100%湿法作业、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主要场区及道路100%硬化、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
制度层面,集团对标最新标准要求,将“六个百分百”细化为操作要点和负面清单,确保一线工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技术层面,上线工地监控平台,在施工现场重点扬尘管控区域安装设置扬尘监测系统,对PM2.5、PM10等数据进行动态监测。
工艺层面,大力推广装配式箱涵、预制拼装桥梁,路基边坡“随开挖、随覆盖、随绿化”,做到“黄土不见天、渣土不落地”。
责任层面,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各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为施工扬尘管控“第一责任人”,责任层层分解,确保施工扬尘管控工作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