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林佩瑶
11月21日,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枣庄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龙江在会上提到, 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创区”)建设承担的是国际责任,落实的是国家战略,展示的是山东经验。获批以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协同攻坚,第一阶段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张龙江介绍,枣庄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国创区建设实现稳健开局。立足强化组织体系保障,省、市、区(市)均成立了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重大事项。设立枣庄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服务中心,专职负责统筹调度和业务指导。编制实施《枣庄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22-2030年)》和2022-2024年建设方案,每年印发工作要点,搭建起“中长期规划+短期实施方案”的立体化推进框架。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枣庄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以15条精准举措提供坚实政策保障。省科技厅与市政府签订厅市会商协议,明确每年给予枣庄不少于1亿元综合支持。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同时,枣庄坚持“培育智慧农业、打造数字乡村、践行低碳生活”一体推进,围绕“6+3”现代产业体系,集中打造循环经济赋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实践、石榴“种赏加销”全产业链等一批典型示范场景。出版并发布《枣庄市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国创区典型案例集,枣庄国创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和产业带动案例入选《中国城市人居蓝皮书(2024)》,山亭区零碳智慧园区获联合国气候大会推介。
据悉,枣庄围绕“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主题,以农业基础能力提升、城乡经济动能培育等“五大行动”为总抓手,推动国创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业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全市粮食总产量由2022年的183.93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189.27万吨,面积、总产量、单产连续六年实现“三增”。重点围绕食品精深加工、蔬菜果品、畜牧渔业等7条子产业链,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1个、50亿级3个,10亿级特色产业14个,全市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企业发展到482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70%。
城乡经济动能持续增强,抢抓国家“双碳”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枣庄集聚发展锂电产业的重大机遇,打造集聚效应显著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全国首批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城市,形成了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图书、奢侈品循环利用的协同发展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深入推进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缩短通关时间并降低物流成本。
城乡融合发展有力推进,推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改善农村“水电气暖路网”等基础配套。持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乡集团化、联盟化办学,省市两级强镇筑基试点100%全覆盖。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开展村卫生室三年提升行动,高标准打造样板村卫生室270家,全市所有的村卫生室达到“五有三提升”标准。
乡村生态建设全面提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大会战”,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统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资源化利用等工程,累计建成省级景区化村庄46个、市级和美乡村519个、美丽庭院11万户。因地制宜积极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设立中国北方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和鲁南生态银行。
科技创新支撑坚强有力,围绕国创区建设需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创主体扩面提质,全市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95家,分别较2022年增长45.4%、55.1%。平台能力持续增强,构建协同发展、开放融合的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全市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020家,省级以上94家。今年新揭牌运营枣庄科技大市场,打造了一站式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科技水平稳步攀升,2024年度研发投入达45.88亿元,较2022年度增长31.84%。
张龙江提到,2025-2027年是国创区建设第二阶段,枣庄将继续围绕建设主题和瓶颈问题,聚力打造绿色转型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和美乡村样板区,建设和谐、包容、美丽和活力枣庄。着力培育绿色转型先行区,以全面绿色转型为主攻方向,深化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加速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区,以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壁垒,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通道,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聚力建设和美乡村样板区,集成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治理水平和乡风文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