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亚洲最大医院”一院区停诊,医院疯狂扩张的时代过去了

   日期:2025-11-22 11:30:44     来源:狐度    浏览:0    评论:0    

文丨布丁

号称“亚洲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西院区停诊了。

据郑大一附院早前发布的公告,该院朱屯路、化肥东路医疗延伸点(即此前的西院区),已于11月20日起停诊。公告称,此举是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优化院区功能布局。该院区将整体转型为医学研究平合和成果转化中心,建成引领智慧医疗发展的示范中心。

去年7月,郑大一附院西院区正式开诊。公开资料显示,郑大一附院西院区投资约5.83亿元,建设有门急诊、手术室、医技辅助检查科室和病房楼等,开设15个病区共600张床位,包括急诊、康复、妇产等十多个科室,完全符合三级综合医院设置要求。

如今运行了不到一年半,就宣布停诊,让人唏嘘。这样一座投资巨大,设施齐全的新院区,为何要改成医学研究中心?是不是医疗资源的浪费?医院贪大求全的时代过去了吗?

1

郑大一附院西院区发布停诊公告后,不少人质疑,是不是因为现在患者少了,新院区“客流量”起不来,运营压力太大,于是郑大一附院选择“断臂求生”。

对此,11月20日,医院客服回应记者称,关闭西院区并非因就诊人数少所致,而是内部调整。

郑大一附院并未单独公布西院区的门诊、住院人数等详细情况,但根据医院官网和公开报道数据,2023年,郑大一附院门急诊总量高达938万余人次,且过去十几年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按理说,应该不存在患者太少的情况。

从当时西院区“大门诊、小病房、强急救”的综合诊疗院区定位看,郑州西部县市区居民看病确实比过去便利了许多,就近就能享受到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如今西院区停诊,过去一年多在该院区就诊的患者,尤其是需长期复查的病号,只能重新去其他院区建档、对接医生,徒增了很多麻烦。

即便是患者减少,从性价比上来说,相较于用于医学科研活动,开诊治病救人的收益,肯定是要更高的。

据经济观察报援引多位知情人士的说法,郑大一附院西院区停诊,主要是因为国家政策的要求,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2022年1月,国家卫健委下发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末,公立医院举办分院区不得超过3个。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印发《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5年版)》的通知,再次强调“总床位数、单体院区床位数、分院区数量超标的,不予评审”。

按郑大一附院此前的宣传,医院打造了引以为傲的“一院五区”体系,除主院区和医院区外,还设置了各有专长的东西南北四大院区。但如今,郑大一附院官网已找不到“一院五区”的表述,宣传口径改成了“一院三区”。

除已停诊的西院区,正在扩建的北院区,建成后将实现“三独立”(独立法人、独立运营、独立核算)模式,名称暂定为天坛医院南医院,为郑州大学所属事业单位,但在5年过渡期内,由郑大一附院全面托管。

2

郑大一附院近年的快速扩张又急速瘦身,背后是我国医院此前无序扩张造成恶果,有关方面开始倒逼医院进行改革。

2005年前后,在政策利好和经济蓬勃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各地纷纷投入巨资新建或扩建大型医院。身处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户籍人口),郑大一附院立足郑州,辐射整个河南,不愁没患者,很快进入了扩张的快车道。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郑大一附院年门诊量还只有346万人次,如今已将近千万人次(2023年数据);床位数也从数千张增加到上万张。截至今年上半年,郑大一附院总床位数达到惊人的13810张,而排名第二的华西医院只有4900张。

医院规模是越大就越好吗?当然不是的。

同超级县中一样,大医院对周边地区有虹吸效应。人都往大医院跑,导致看病更难,挂号、看病、取药、取化验单、坐电梯都得排长队。而大医院为了维持运营,源源不断地挖掘基层医疗机构的优秀人才,抢其他医院的病人,严重挤压基层医院的生存空间。这样一来,分级诊疗就很难落地。

而且,很多大医院建成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由于人口结构和布局变化,以及硬实力不达标等原因,不少医院床位使用率长期低于50%,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人口和经济仍在快速增长的时候,很多问题被掩盖了。如今人口下滑、经济下行,矛盾全都爆发出来了。

国家卫健委2025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突破2万亿元,超43%的三级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80%。这导致不少医院不得不克扣医务人员的工资,用于还债。国家医保局在去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医院求大求全建大楼,是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像郑大一附院这种,虽说不缺病人,但国家医保控费改革后,病人越多,可能亏损得越厉害。现在普遍推行按病种打包付费(即DRG模式),并且对每年度医保额度进行总量控制,医院超出部分只能自己承担。这意味着,靠诊疗规模换收入的模式彻底失效。这几年年尾,为了减少“超支”,一些大医院拒绝收病人。

于内于外,作为“亚洲最大医院”,郑大一附院都不得不“瘦身”。此次除了停诊西院区、剥离北院区,其他院区也在控制规模,缩减床位数量。据早前媒体报道,郑大一附院未来将床位总数控制在7500张以内。

3

其实,国家卫健委在2022年初就发文明确提到,到2025年末,公立医院举办分院区不得超过3个。而郑大一附院西院区,是在2023年初获批开建的。如今政策三令五申,郑大一附院可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今年5月,曾主导郑大一附院扩张、开启了郑大一附院“黄金十年”的原院长阚全程,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河南省纪委监委宣布接受调查。他的落马是否涉及郑大一附院,还有待官方后续通报。但此前全国多家医院院长落马,也从侧面说明,医院规模的无序扩张,除了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外,也容易带来贪腐问题。

不管怎样,医院一味求大求全的时代过去了。除了备受关注的郑大一附院,在全国其他城市,不少医院今年以来也纷纷公布了“瘦身”计划——

8月,江北国际医院二期山西省肿瘤医院发布“关于撤回‘南院区’的公告”,要求现有全部科室搬迁至主院区;9月,项目刚落地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瑞安新院区,宣布投资额将从31.3亿元下调为17.975亿元,床位规模从500张降至300张。

在人口老龄化、医保基金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出手,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有限资金的最大化利用。按照分级诊疗制度的设想,大型公立医院主要负责接收疑难重症病人,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培养医学人才。郑大一附院西院区停诊后的规划,似乎也是往这个方向走。

而一个棘手的问题是,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大型公立医院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仍需要靠自己创收。现在收缩了规模,举债建大楼的窟窿可不会自动填平,随着患者减少,医院的营收不可避免地下降,它们要如何渡过这个难关呢?

经过数十年的尝试,全社会终于意识到,医院就跟大学一样,不是学生越多、校区面积越大就越好。盲目追求床位数的增长,到头来是一地鸡毛。要构建健康的医疗生态,还是得往分级诊疗的方向走。现在大医院不得不刹车,接下来就看医疗资源能不能流向基层,分布更加均衡。如果人还是往大医院挤,看病依旧会很难。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