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骗子当上首席科学家,高校“喊冤”让人难以接受

   日期:2025-11-22 16:01:53     来源:极目新闻    浏览:0    评论:0    

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教授郭某被指学术履历造假一事引发广泛关注。郭某的学术材料为何能通过评审?学校科技处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郭某与国内许多科学家同名,当时他可能用了别人的成果,学校也是受害者。”(据11月21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相关截图

学校是受害者的说法让人无法接受,因为骗子的骗术并不高超。媒体在事后查证,郭某自称是1994年陕西省的高考状元并不属实,他到澳大利亚留学的授业导师,年份也对不上。至于其学术杂志的编委身份,查询并无此人。更别说,他的俄罗斯工程院的院士身份,这个机构是民间组织,并非官方设置……毫不客气地说,这种“一眼假”,高校在审核时不难看透,应该立即报警。

据报道,工作人员认为上当的原因是“郭某与国内许多科学家同名,当时他可能用了别人的成果”,问题是,这些成果都是有单位的,核实不是很轻松的事吗?在相关材料领域,有能力和水平的专家就那么多,随便找一位业内人士核实,也不难发现破绽,产生疑问。

更让人吃惊的是,引进郭某团队,是由人事处会同科研院进行条件审查,组织专家评审,报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就是说,经历了三个关键环节,难道这些环节形同虚设吗?郭某只有高中学历,专家评审时难道就没问几个专业问题?多问一下不就露馅了吗?这些专家的成色又在哪里?

据其他媒体报道,学生称其从没上过课,招生要求女生优先、有服从意识。就是说,哪怕高校因为工作疏漏,审核不严,给了郭某工作的机会,但他根本上并不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难道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就没有发现不对劲?高校没有任何考核考察机制?这令人难以想象。难道,引进郭某就是当个花瓶,并不实际承担工作吗?他就这样混了两年多,直到有人举报东窗事发。

离大谱的事件,高校竟然还有脸喊冤,让人怀疑并非真诚认错,也不想严肃追责,只想糊弄过关。目前,此事学校通报称,学校深刻认识到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将严肃问责,同时举一反三,杜绝此类问题发生。

据澎湃新闻报道,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公布公告显示,今年郭某牵头申报了6项专利,合作者中包括江苏科技大学校内领导干部。

发生这么离谱的事件,高校不能自己查自己,相关主管部门应该介入调查,给公众一个真相,同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来源:极目新闻)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