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长寿区云台镇举行。来自重庆、四川、浙江、贵州、云南等地政府管理、政策研究、高等院校、村镇一线、涉农企业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农村集体经济提质、乡村运营创新等热点话题,共同探寻乡村全面振兴新思路。

研讨会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本次研讨会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农学会联合主办,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长寿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共同承办,旨在打破科研与实践壁垒,搭建一个政、产、学、研、用交流平台,促进跨界智慧交融,推动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践双向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支撑。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乡村振兴督察专员孙小丽,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谭平,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汤晓强,以及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相关处室出席会议。
会上,浙江农林大学刘传磊副教授以《乡村CEO的财政依赖与市场拓展能力提升——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探讨》为题作专题分享。报告立足浙江省乡村运营实践样本,围绕“乡村CEO的核心运营范畴、实操路径选择、对财政支持的依赖特征及财政薄弱地区破局策略”四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剖析,并指出财政“输血”仅能保障乡村运营的基础存续,唯有激活市场“造血”机制,才能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质的飞跃,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民合作社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唐张雨青以《组织、人才与服务三位一体: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为题作专题报告。报告以“有效经营主体培育”为切入点,从“精准识别、分类培育、指导服务和成果上行”四个维度,系统分享了农民合作社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评估评价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及典型经验,为有效经营主体培育发展提供了兼具学理支撑与实操价值的参考范式。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王彩虹博士以《陕西袁家村集体经济的转型发展路径与实践探索》为题作专题分享。报告聚焦袁家村成功内核,深度解析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逻辑,通过产权制度明晰筑牢发展根基,以多元业态混搭激活消费场景,依托特色文化IP赋能价值升级,三者形成协同共振的“化学反应”,最终实现从“土窝窝”到“金窝窝”的蝶变,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转型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唐丽桂副研究员以《异质性新村民介入下乡村运营的适配性改革路径探索》为题作精彩专题报告。报告立足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背景,聚焦“新村民”这一关键新兴群体,从“新村民的异质性特征与类型学划分、新村民介入对乡村运营的多维影响、新村民与乡村现有运营体系的适配性矛盾、适配新村民需求的乡村运营系统性改革路径”四大核心维度,进行了深度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解构,为破解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中的运营适配难题、推动乡村运营模式创新升级提供了兼具学理深度与实操价值的研究视角。
研讨会期间,来自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市乡村运营一线的实践者,围绕乡村运营创新与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主题,深度分享了各地极具代表性的鲜活实践经验。其中,四川雅安望鱼古村落借助专业运营团队赋能,实现古村业态与活力的双重焕新;贵州翁井村依托强有力的村党组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凝聚民心,推动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云南福安村以闲置农房盘活为突破口,探索形成可复制的村庄运营路径;重庆长寿云台镇八字村则立足本土资源禀赋,详解其精准化运营思路与实操性强的落地举措。
作为乡村振兴领域学术交流、经验共享、实践联动的重要桥梁纽带,本次会议不仅为涉农领域专家学者、云贵川渝四省市乡村运营实践者搭建了跨界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更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根基,为重庆市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农村改革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注入了新思路、凝聚了新共识、增添了新动能。(刘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