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其在5633次列车上目击到令人不适的一幕,一群游客掏出摄像机“围堵”座位上一名当地人拍摄,即使被拍摄者明显表现出不适和不愿意,他们依然在拍摄。该网友愤而发帖,呼吁停止以“记录”为名的伤害。
记者联系成都12306反映此事,客服称,他们将核实这一情况:“如果说有这种情况,我可以向车上的列车员提出建议,下次在车上遇到很多摄影者在拍摄的情况,可以主动去制止下,但是车上确实没规定,列车员要去制止摄影者。”(据11月24日潇湘晨报)


网络视频截图
这趟穿行于山间的慢火车,本是一道流动的民生风景,车上允许携带家禽,服务彝族群众,用低票价连接起村落与城镇,承载着动人的温情。可是,当这些镜头粗鲁无礼地对准车上的彝族老人,用“围堵式”的拍摄侵入他人正常生活时,公益便被蒙上阴影,温情也被无情地破坏。
老人们穿着民族服饰,背着背篓,虽然在旁人看来的确有特色,有故事感,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这只是最日常的生活习惯,而不是供人围观取乐的素材。这些老人们虽然因为语言不通,老实羞涩,不太会开口拒绝,但他们都是有尊严、有感受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供人随意拍摄的“道具”。
那些一拥而上,疯狂怼脸拍照的人,或许是出于对民俗的好奇,或许是为了在社交平台上炫耀,满足虚荣心,但无论何种缘由,不顾老人明显的不适与抗拒,肆意拍摄,就已经不是创作记录,而是赤裸裸地骚扰。
从法律层面看,未经允许拍摄他人肖像,已涉嫌侵权。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未经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他人肖像。即便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公共场合对特定个体进行针对性拍摄,尤其是当其表现出不适甚至明确拒绝时,也已构成对人格尊严的侵害。如果还使用闪光灯近距离拍摄、形成“围堵”之势,更是对公共场所秩序的扰乱。
但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本应维护车厢秩序的列车员,面对如此明显的失序行为,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调侃说:“你们这些长枪短炮”,这种轻慢的态度是认真的吗?这样的反应背后藏着的是无意识的偏见——将彝族老人视为公益列车上的展览品。因为享受了公益服务,所以活该被观看,被消费。身为列车服务人员,如果有这样的心态,那不仅是对乘客极大的不尊重,更是对“慢火车”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的亵渎。
12306客服的回应,更让人又失望又无语,称车上没规定列车员要制止摄影者。问题是,这些人是单纯地在摄影吗?维护车内公共秩序,并协助乘警保障旅客旅行安全,这不是列车员最基本的工作职责吗?难道规定一定要细致到:“不准围堵拍老人”,列车员才有职责伸出援手?当一群人围堵拍摄已明显扰乱秩序,甚至涉嫌侵权时,一句“没规定”就能成为不作为的借口吗?这种轻描淡写的回复,暴露出铁路方在管理上的漏洞与责任意识的缺失。
别让冷漠的快门声充斥着慢火车,更别让公益车厢沦为猎奇的“摄影棚”。要守住这片善意流动的空间,不但需要更多人发起呼吁,谴责不道德、没修养的拍摄行为,更需要列车工作人员主动担起责任,对不文明拍摄行为及时劝阻;也需要铁路部门完善服务规范,明确将“禁止骚扰性拍摄”纳入乘车守则。而对每一位举起相机的游客而言,请先学会尊重,再按下快门,否则,再美的风景也会被丑陋的行为糟蹋。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