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阴雨连绵致使花生、玉米等作物浸泡在地里和临近小麦播种期的实际,河南省社旗县太和镇以“雨停即战”的紧迫感,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为抓手,以聚焦群众增收、粮食安全、农业增效为目标,扫清“三秋”生产“拦路水虎”,牢牢攥紧主动权,在泥泞田垄上书写着保产增收、粮食安全的责任与担当。
用活“定盘星”,让贴心服务进入百姓心窝是该镇抢收抢种的首选。为确保“三秋”生产精准推进,太和镇召开专题部署会,细化“三秋”任务清单,明确技术规范要求,划定时间节点底线,构建起“镇统筹、村落实、户联动、人心齐”12字工作格局。“我们建立了‘三秋’进度日调度、周通报机制,实时跟踪‘三秋’动态,及时协调解决堵点难点问题。”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同时,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提前对接秸秆回收和农资供应商,备足机械场地、优质麦种、配方肥、农药等。针对部分农户缺乏农机实际,组织“跨村农机作业队”穿梭于田间地头,实现了农机资源优化配置,有效破解了“无机可用”“有机难用”问题。同时,通过村级大喇叭循环播报、农技服务微信群精准推送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递气象预警、病虫害防治、农机操作安全等信息,用全方位的贴心服务,让农户收的欢心、种的放心、种的省心。
按下“快捷键”,让提高效率解除群众疑虑是该镇抢收抢种的特点。“村两委主动联系周边乡镇务工人员,帮助农户收玉米。”后赵村支部书记金胜利谈及抢收时说,在粮食晾晒上,村里为农户提供村部大院、村文化广场、王岗烘干点、暂时没有投用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作为玉米、花生晾晒场地,确保粮食安全。
今年,太和镇着力打造高产稳产示范田,规划种植面积4.9万亩优质冬小麦。为此,该镇开足农业机械马力,实行大马力拖拉机、精准播种机、镇压一体机等现代化农机昼夜作业,从而实现了深耕、播种、施肥、镇压“一条龙”流水线操作,用机械化的硬核实力,以快速精准的行动,为明年夏粮丰产夯实了硬件基础,为保障粮食安全筑起了一道“防护网”。
瞄准“科技链”,让提质增效融入三秋生产是该镇抢收抢种的亮点“选种要选抗逆性强的品种,拌种时要控制药量,底肥要根据土壤肥力精准施用,播种深度保持在3-5厘米最合适。”在太和镇高标准农田里,农技专家正结合地块实际,向围拢的农民现场讲解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为提升秋种科技含量,太和镇组建“技术服务专班”,深入田间地头开设“流动课堂”,通过现场示范、手把手教学等方式,为农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技术指导。围绕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农资真假识别、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累计开展现场培训12场次,服务农户2000余人次,用科技赋能的暖心服务,确保每一项增产技术都落到田间、惠及农户,让秋种不仅有“数量”更有“质量”。
同时,农民趁着雨歇间隙,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争分夺秒旋耕土地、施肥播种,在雨水洗礼中守护着粮食安全,为来年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来源:社旗县委宣传部 作者:赵兰奇 邵昭阳 李建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