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不少地市的主要领导带队,频频向东奔赴长三角地区招商,引起广泛关注。
很多人没关注到的是,另一股潮流也在悄然涌动,不少外省城市,其中不乏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城市也在深入河南“反向招商”。
外省到河南,都聚焦哪些产业?它们看中的,究竟是什么?
聚焦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大象新闻“豫观察”特别报道《河南如何借东风》,今日推出第二篇。
01
都有哪些地方来河南招商?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就有近20个省份的40个市(县、区),到河南招商。且基本都是市一级领导,或县委书记、县长带队。
从招商者分布来看,来得最勤的,是湖北、山西、山东、河北等“邻居省份”。
这些地方与河南之间,交通方便,互相比较了解,因而招起商来得心应手。
比如湖北,从3月至今,已有至少6个市县来过河南;山东的平度,由市级领导带队,一口气走访河南五个地市。
比较有意思的是荆州。光4月份就来了河南三次,不仅带队领导一次比一次级别高,官方新闻稿里,还隐去了所拜访企业的名字,仅用“某食品加工上市公司”“新能源电池行业龙头企业”等代替。
同为经济大省,既相互学习又暗自较劲,有那么点惺惺相惜的意味。
不光邻居们来得勤,距离较远的云南、贵州、甘肃、四川等省份,也很中意河南。
拿甘肃白银来说,仅今年3月份,就来河南招商两次。
既有市委常委、副市长带队的全方位走访,也有工信局、经合局等组成的专项招商小分队。
就连挨着中朝边境的辽宁丹东,也由区委书记带队,到河南拜访半导体企业。
从大东北到云贵川,这也说明,河南的招商吸引力,已经突破了地理因素,向全国辐射。
02
长三角地区看中河南什么?

来河南招商的省份中,广东、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省份的出现,尤其值得关注。
从传统意义上看,提到招商,一般都是河南这样的中部省份,到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去。
而这种“反向抄作业”,背后其实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
拿扬州来说,从6月起到现在,已经来河南了至少两次。既有市一级领导的统筹对接,也有区县自己组队的“单独行动”。
从所去的地方——郑州、南阳、漯河、许昌来看,除郑州外,其他三个地方的GDP,都远不如扬州。
发达城市主动对接中部地市,看中的显然是自身不具备的优势。
从其关注的招商重点来看,最看重的,还是现代食品这样的,河南的优势产业。比如今年6月由市委副秘书长带队,一次走访了牧原、双汇、南街村等10家农业头部企业。
从各省来河南招商的目标产业看,也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型材料,这三个河南的万亿级产业上。
这些产业中,汇集了多氟多、牧原等一大批“链主”企业,谁招到这些企业,都能很快融入河南的产业链中,并带动自身周边的上下游企业布局。
除了传统的优势产业外,发达地区省份到河南招商,还关注了航空航天、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这些产业,河南还在培育当中,论整体实力,远不如沿海等发达地区。但在细分赛道上,已经培养出许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掌握着独门绝技。
这种“反向招商”现象清晰地表明: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竞争中,河南正凭借其独特的产业生态,从“追赶者”转变为在某些关键环节的“不可或缺者”。
03
企业被“抢”需要着急吗?

或许有人会担忧,河南的企业,可别被外省抢走了。对此,我们无需担忧,而应拥抱一个更宏大的概念——“河南人经济”。
对企业来说,偏安一隅,从来不是万全之策。走出去,拥抱更广阔的市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唤豫商回归,但回归的基础,是先要走出去,成长成一棵大树。
更何况,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企业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一定会成为趋势。那种抱着金疙瘩不松手的守旧思想,已经不再适用。
早些年,浙江曾提出“浙江人经济”这个概念。即:浙江人在浙江以及浙江以外任何地方创造的经济总量。
也正是“浙江人经济”,造就了如今遍布全国的浙商群体,而浙江经济,也在浙商的不断反哺中,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的河南企业家身上,我们也能够看出这种特质。
丹尼斯创始人王任生,深耕河南几十年;独角兽企业APUS,把第二总部放在河南;众擎机器人,也提出要在河南打造人形机器人全球生产制造中心……
这些豫商在外“长起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来反哺家乡。这种骨子里的乡土情感,正是“河南人经济”的依托。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河南企业被外省所认可,“河南人经济”也会像“浙江人经济”那样,为河南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源头活水。
总策划:王仁海
策划:卢慎勇 刘林军
记者:梁德宝 宋迎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