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谱写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双强”牵引增动能

   日期:2025-11-25 10:01:53     来源:央广网    浏览:0    评论:0    

在2025浙江农业博览会上,农业“双强”展区可谓科技感拉满:依靠“AI育种家”智能育种平台、育种芯片,农业新品种培育周期可缩短一半;全自动茄果类嫁接机,集成机械手与AI控制系统进行高效嫁接作业,为国内首创;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功能,让人不禁点赞……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十四五”以来,浙江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牵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上扬鞭奋蹄。2024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15%,高出全国近6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09%,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浙江种”田间“萌新芽”

在湖州市阜溪街道龙胜村水木蔬菜工厂,工人在智能温室采摘彩色小番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现从追求产量到提升效益、从吃饱到吃好的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浙江种”在广袤田野上开花结果。

“‘南太湖3号’罗氏沼虾种虾是我们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培育的,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养殖成本低等特点,很受广大养殖户欢迎,亩产量可达750公斤以上,亩均利润能上五位数!”浙江欣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经理蔡光锐说。目前,“南太湖3号”已“游”往全国27个省份,苗种年产量超200亿尾,形成了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富民产业链。

省农科院培育的“浙樱粉1号”番茄名气很大,是我国首个自主育成的单性结实、高糖度、高氨基酸樱桃番茄品种,种植面积已占浙江该类型品种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亩均效益超2.5万元,不仅实现了进口替代,还远销新加坡等国家;台州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台绿”系列西兰花品种累计种植超80万亩,稳居国内推广面积榜首,彻底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的局面;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水科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强强联合”,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鲟鱼新品种“鲟龙1号”,助推旗下鱼子酱品牌连续11年产销量全球第一。

好品种源于育种技术的迭代。在今年9月举行的“AI+生物育种”西湖学术论坛上,浙江大学正式发布全球首款基于棉花全基因组大数据与AI加速算法的“一站式”育种智能体——“AI育种家”。“平台不但能快速、精准地破译育种棉花的‘基因密码’,还会清晰呈现其基因表现,帮助育种人员制定更精准的杂交方案。”团队成员介绍,该平台可使棉花杂交育种组合效率提升20倍,棉花育种周期从传统的6至8年压缩到3至4年。

可以预见,随着AI、育种芯片等一批先进育种技术的创新应用,将会有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新品种出现在之江大地上。

“巴掌田”用上“潮”机械

临海市涌泉镇的蜜橘通过山地轨道运输车轻松下山。本报记者 叶敏 摄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

2023年,农业农村部等四部委明确浙江携手贵州、云南共建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次年,浙江制定了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为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发制造、熟化定型和推广应用探索新路子。

永康的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适用于丘陵山区地形的小型农机。由其自主研发的丘陵专用高速插秧机一举打破国外品牌在该领域的垄断;同样由该公司研发的微型乘坐式四轮驱动拖拉机,填补了国内小型拖拉机的空白。“我们的25马力小型拖拉机,质量接近国外同类产品,价格要低一半左右,广受客户青睐。”浙江星莱和公司总经理李波军说。

“十四五”时期,浙江丘陵山区适用农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转变:形成了杭州、绍兴、衢州茶叶机械,宁波、绍兴农机动力装备,台州植保、水泵、渔业养殖机械等七大农机产业集群。全省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数位居全国前三名,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居南方水稻产区前列,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农机迭代不仅限于田里跑的,还有天上飞的。“这可是我们的宝贝!一架植保无人机,3小时就能完成300亩农田的喷药作业,相当于40多个人一天的工作量。”浙江红专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董红专说,得益于新一代植保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合作社实现病虫害防治率100%,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5万亩次以上。

今年2月,浙江率先出台全国首个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打造生产作业、监测、服务、运输、治理、农文旅消费等六大低空经济场景。目前,全省有植保无人机8173架,主要农作物飞行作业面积达588万亩。

高科技孕育新场景

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巡检车在大棚内采集蔬菜生产数据。

前段时间,首届全国智慧农业创新大赛在浙江举办,一款来自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的机器人引人关注。尽管“身材”小巧,自重仅30多公斤,却拥有超越自重7倍有余的“大力士”级载重量,还能自主避障,在温室搬运机器人赛项中一举夺魁。

信息时代,AI、大数据、5G通信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应对种类繁多且环境复杂的农业生产场景提供了“最强大脑”。智慧农业场景的日渐丰富离不开顶层设计。作为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浙江在今年初出台实施方案,为全省智慧农业的应用和普及勾勒了蓝图。

位于嵊州市的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智能化的环境控制系统,对养蚕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进行自动精准控制,使得养蚕的季节性限制和蚕对桑叶的高度依赖不复存在。该公司负责人金耀说,其公司可实现全年不间断产茧,只需200名工人,一年的蚕茧产能便与10万户蚕农大致相当,且蚕丝质量达到国家标准5A级。

随着农业技术的推陈出新,如何让成果更好地惠及小农户?遍布田间的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堪当重任。

“我们中心可提供从翻耕、育秧、插秧,到统防统治、配方施肥,再到收割烘干‘一条龙’的水稻全程机械化服务,同时还能提供农资配送、农机维修、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等服务,农户可像点外卖一样在手机小程序上下单选择。”金华市婺城区“好乐耕”农事服务中心的母公司——浙江万里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京奇一边用手机演示一边说,“导航芯片可收集作业机器所在位置、行动轨迹、作业面积等数据,让中心和农户及时了解服务进展。”

“只需手机上点一点,就能下单生产中需要的各种服务,而且随时能看到进度。一旦发现问题,可联系技术人员立马上门解决,很省心!”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农户杨桂芳赞叹道。

在如今的之江大地上,像“好乐耕”这样的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有350余个,联动提升农事服务站点1000余个,构建形成了“5公里农事服务圈”。数字技术正改变着传统农业的基因,为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浙农号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松)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