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从贷款买房到贷款卖房? 部分高位购房者陷“房贷倒挂”

   日期:2025-11-25 10:30:36     来源:第一财经    浏览:0    评论:0    

房产市价230万元,银行贷款余额260万元——当郑豪(化名)在账本上写下“-30万元”时,他清醒地意识到,卖掉这套房子不仅意味着资产归零,还将背上新的债务。

在广东工作的郑豪并非个例。当前,部分房价持续下行地区,在2021年房价高点入市的购房者正面临从贷款买房到贷款卖房的尴尬局面。深圳一位资深房产中介向第一财经记者证实:“今年以来,这类‘卖房款不足以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有所增多,其中多数是2021年前后高杠杆入市的投资型客户。”

面对资金缺口,业主们正在寻求应对之策。部分购房者尝试通过亲友借款或过桥贷款弥补差额,亦有业主评估申请暂停还款的可能性,以缓解短期资金压力。

多位业内专家指出,当前出现的个案背后,反映出市场下行周期中高杠杆购房带来的财务风险。这不仅为高位入市的投资者敲响了警钟,也为探索建立更完善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提供了现实参照。如何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同时,妥善化解居民债务风险,成为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缺口

2021年10月,刚毕业不久的郑豪第一次动了买房投资的念头。从事地产策划工作的他,身边不乏“靠买房实现财富跃升”的案例。在行业氛围影响下,他做了一番“精打细算”:比对一二手房价格、测算税费和利息、评估区位潜力——最终以2.7万元/平方米的价格,选中了一套总价340万元的房子。当时周边二手房均价已达3万元,他认为这是一个“性价比之选”。

在父母的支持下,郑豪凑齐102万元首付,背上了每月1.4万元的月供。他曾在笔记本上算过:只要房价涨到3.2万元/平方米,就能覆盖所有成本。“此后再涨多少,都是纯赚。”那时的他并未预料到,这道计算题的结果在三年后彻底反转。

2023年起,地产行业波动加剧,郑豪的收入也变得不稳定。占收入大头的奖金时常延迟发放,而每年的房贷、房租与基本开支合计约20万元,几乎耗尽他的基础工资,月供压力陡然增大。

更严峻的是楼市价格的下跌。限售期将至,同户型挂牌价已跌至230万元左右。尽管他已转为利率更低的公积金贷款,商贷利率也在下行,剩余贷款仍多达260万元。这意味着即便卖房成功,他还需自掏接近30万元补足差额。

郑豪粗略计算,不计税费,仅利息支出与房价下跌带来的损失已超过130万元。这套120多平方米的房子至今仍是毛坯状态,“装修还要再投20多万,未来工作地点不确定,出租也难,只好先放着”。

他打算限售期一满就立即卖房回血,手中流动资金已经撑不住多久。

在另一个城市东莞,做家具生意的李明(化名)面临相似处境。中介最新成交数据显示,他3年前以500多万元购入的学区房,如今市价仅约249万元。“当年为这套房抵押了郊区房产,倾尽积蓄,看中的是城区的增值潜力,没想到现在反受其累。”李明说。

如今,他仍欠银行280万元贷款,即便以249万元成交,也需自补31万元的缺口。

“虽然家里还有不同意见,但是目前房子已经找好了买家,不确定未来的价格,也不打算再赌了。”李明说,未来回老家开一个小店养家糊口,多陪陪家人。

一位深圳中介人士透露,这类“卖房不足以还贷”的情况今年以来明显增多,“年初以来,我们门店接触到的类似案例明显增多,几乎每个月都会遇到两三例”。

据上述中介观察,陷入这种困境的业主大多是在2021年房地产市场高位时期入市的。当时市场热度高,很多购房者采取较高的杠杆比例,有些还通过一些擦边操作,实际首付比例甚至不足三成。如今房价回调,这些高杠杆投资的脆弱性逐渐暴露出来。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这些房产多数位于此前炒作热度较高的新兴片区或学区房概念区域。“当时这些区域的价格被炒得过高,现在价值回归时跌幅也最为明显。”其中投资客占比显著,很多都是抱着“快进快出”想法的短线投资者,没想到会被套牢。

减杠杆

面对“卖房不足以还贷”的困境,部分高位购房者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艰难去杠杆,其中不乏风险与争议。

“信用贷、消费贷都考虑过,但担心违规抽贷最终放弃了。”李明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购房者往往陷入两难:一方面需要资金填补卖房产生的差价,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融资渠道的限制。目前他计划通过“亲友借款+过桥贷款”的方式组合筹资,但后者高昂的利息让他压力倍增。

相较之下,郑豪的处境更为严峻。他考虑过申请暂停还款,但了解到审批严格且存在不确定性。更让他困扰的是,市场上涌现出一批声称能“断供保房”的中介机构。“接触了几家,要么操作不合规,要么收费惊人,听起来都不靠谱。”郑豪说。

记者以购房者身份咨询了一家此类机构,工作人员透露,他们主要通过法律程序为客户争取时间。虽然最终无法改变结果,但通过提出管辖异议、质疑利息计算等方式,可以将诉讼过程延长至一年甚至更久。

然而,这种操作方式在业内引发多类争议。深圳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在交流时对记者表示,这实质上属于恶意诉讼,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维权成本,也使债务人陷入更深的债务泥潭。拖延越久,机构收费越多,最终受损的还是购房者。

银行方面对此类现象保持警惕。某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所谓的“保房”机构大多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其中不乏诈骗嫌疑。事实上,银行对短期资金困难的还款人有一定的应对机制,不需要通过中介机构。

在制度层面,多位专家指出,在机制层面仍有一定调整空间。

东吴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美国有些州特有的“无追索权贷款”制度给居民“断供出清”提供了出路。与大多经济体实行的有追索权贷款不同,美国部分州在住房抵押贷款合同中设置“无追索权贷款”条款,这意味着在房价贬值到不足以偿还剩余的按揭贷款的时候,居民可以放弃住房,无需承担剩余的按揭余额,实现快速出清。

“当房价反弹使许多家庭脱离‘房贷倒挂’困境后,居民无力偿债的风险明显下降,主动违约的动机减少,从而减缓了债务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中邮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梁伟超进一步指出,在美国居民去杠杆的过程中,资产价格快速修复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发挥了关键作用。财富增加改善了消费者信心和支出意愿,减轻了家庭“被动储蓄”偿债的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教授钟伟此前在发文中指出,改善个人商品房贷款的关键,在于银行房贷方式不能既要求抵押物又要求追索权。房贷从银行有追索权改为无追索权,才是购房者和银行依据法制化和市场化分担风险的关键。

不过亦有受访业内人士持相反态度。一名房产方面研究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主流的仍是有追索权贷款,美国也仅有少数州可设置“无追索权贷款”条款。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居民缓解债务,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银行业的风险,在目前环境下,需要谨慎考量。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