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雨,记得带伞。”在日常生活中,出门前查看天气预报,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而在军事领域,气象保障的意义早已超越生活范畴,成为影响战场胜负的关键因素。
与民用天气预报相比,军事天气预报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分析不同天气条件对作战的具体影响,如大气折射率对雷达探测的干扰情况、云层高度对战机突防的掩护效能、沙尘暴对导弹制导精度的削弱程度等,还要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换句话说,天气预报已经成为辅助战场指挥决策的“作战参谋”。
立体化监测网络提供全面气象信息
随着现代战争不断朝信息化、智能化演进,战场气象信息的获取方式从依赖地面观测点,发展到如今融合地表、空中和太空探测手段的立体化、智能化监测网络,以更好地获取全面精准的气象信息。
作为战场气象的“地面哨兵”,地基监测主要依靠部署在各处的地面观测点,对战场环境的基础气象要素进行持续监测。例如,北约推动部署的自动化气象站,配备无人机、气象气球等新型探测设备,可高效获取战场关键区域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力等地面气象信息。这些部署于前沿阵地、边防要点的地面观测站,通过提供实时、连续的战场气象信息,构成整个监测体系的基础。
天基监测居于整个监测网络顶端,主要负责大范围天气监视与全球气象数据采集。美国依赖“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SP)和正在推进的“光电/红外天气系统”(EWS)等专用军事气象卫星,可实现对全球任意区域气象环境的持续监视。这些卫星可提供关键的云图、海况、空间天气等情报信息,为长期气候预测和重大军事行动提供气象支持。
作为以上两种监测手段的补充,空基监测利用探空气球、载人飞机或无人机,将传感器带入从地面到大气层不同高度,实现对大气在垂直结构上的精细探测。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监测低空风切变、湍流等对航空兵作战影响重大的危险气象。
立体化监测网络不仅需要多平台协同观测,而且依赖将各平台数据深度融合处理的“神经网络”和高效通信链路,确保“地—空—天”数据能够实时、可靠地传输至指挥中心。俄罗斯海军的水文气象保障系统,综合利用卫星、岸基雷达、舰载传感器和飞机等多种平台,对海洋环境进行立体监测,即使系统中的个别平台遭到破坏或出现故障,整个系统仍能通过其余平台的数据维持气象感知能力。
智能化数值预报系统改变气象保障模式
通过探测得到大量一手气象信息后,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将其转化为任务规划、装备运用乃至战术选择的重要参考情报,有赖于数值天气预报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数值天气预报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技术,与过去依靠统计学和经验分析的天气预报方式不同,数值天气预报背后是一套基于物理定律的精密计算过程:通过把大气运动遵循的物理规律转化成一系列复杂的数学方程,再借助超级计算机进行求解,从而推演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在军事应用场景下,数值天气预报呈现出专业化、精细化适配趋势。一些国家正在开发专为特定战区和任务使用的高分辨率区域模型,将精度优化至公里级甚至更高,并引入与武器装备使用密切相关的特殊参数,如大气折射率、海水温度和盐度剖面等,从而更好地满足诸如隐形战机突防、超低空飞行、精确制导武器打击以及无人机集群行动等作战需求,这些作战行动对于微尺度下的气象条件有着近乎苛刻的适应要求。
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对海量气象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相比以往的数字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在预测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如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低空风切变)方面,拥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更长的预警时间,并能将气象预测结果直接用于辅助战术决策。
通过融合来自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无人机乃至武器平台自身的多源实时数据,人工智能系统能够进行动态的战术环境分析与评估。例如,在无人机集群作战规划中,人工智能系统可以综合分析未来数小时战场空域的云层分布、风向/风速变化、湍流概率等信息,自动生成能有效规避敌方探测和恶劣天气威胁的最优航线。当无人机编队在执行任务途中遭遇突发风切变或晴空湍流时,人工智能系统凭借强化学习算法,可在秒级甚至毫秒级内为每架无人机重新计算安全的飞行参数,或调整队形配置,确保任务顺利进行。
可以说,数值天气预报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正在改变军事气象保障模式,使其从单一的气象信息提供者,转变为影响指挥决策的智能化参与因素。
气象干预技术孕育非对称打击手段
在预测和分析气象数据的基础上,科学家们进一步提出更大胆的设想:应对乃至干预气象环境。
气象干预技术,常被称为“气象武器”,是通过人为手段影响或改变局部天气,以制造利于己方、阻碍或破坏敌方的战场环境,是军事气象技术领域最具争议性的分支。气象干预技术是将自然力量转化为潜在的作战要素,其应用从早期的战术掩护手段,逐渐发展为具备战略威慑潜力的非对称打击能力。
二战期间英军曾燃烧航空燃油为机场消雾,保障飞机正常起降。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出动数万架次飞机,在“胡志明小道”等补给线上空投放了大量催雨剂,人为延长雨季,导致洪水泛滥、道路中断,迟滞了越南军队的后勤运输。这些都是气象干预技术在战役层面的应用效果。
更具破坏潜力的是引导或影响大型气象系统。例如,对成熟的台风系统施加人工干预,向其云层内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有可能改变其内部能量结构,达到微调其路径或强度的目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在台风形成初期,通过投放特定类型和浓度的气溶胶颗粒,可以扰乱台风的能量积累过程,进而限制其强度发展。美国曾进行代号“黛比”的台风引导试验,通过飞机播撒催化剂,使台风风速减弱并发生路径偏移。虽然其控制精度远未达到完全可控的程度,但将台风引向特定区域的设想,理论上能对沿海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展示了气象干预可能蕴含的战略意义。
还有一些气象武器处于概念探索阶段,如地震武器。其源于观察到地下核试验可能触发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因而设想通过特定方式释放地壳能量诱发地震。目前,这类概念武器绝大多数停留在早期探索和极有限的实验阶段,实际军事应用的可行性极低。
鉴于气象武器的难预测性与自然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对其防御和反制变得极其困难,应对方式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直接拦截,而在于建立覆盖全域的气象预警监测网络,减少恶劣气象环境对军事行动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另外,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有害的气象活动,但精准的早期识别和预警能为关键基础设施防护、军事部署调整和民众疏散争取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地减轻其破坏程度。
军事气象技术从最初的辅助保障手段,发展成为集感知、预报、干预于一体的关键作战能力,真正承担起“作战参谋”的职能。目前,军事气象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加速演进,并将持续影响和改变战争形态。
王奕阳 林浩军 黄旭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