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促进东中西、南北方协调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需要多点发力。其中,农业至关重要。
过去5年,东北农业发展蹄疾步稳,三省一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农业智慧化普及成效显著。黑龙江七星农场使用卫星遥感技术高效测量土地产量;辽宁鞍山“南果梨1965”数字梨园通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提升产品溢价;吉林“秸秆变肉”工程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此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9个方面23项具体举措。此前,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等部门制定详细方案,持续加大优质金融服务力度,积极扶持绿色农业项目,有力保障东北地区全面振兴。这些政策构建起“保护—生产—加工—品牌”全链条支撑体系。
不过,东北农业仍面临多重制约因素。自然条件限制依然突出,地处高纬度导致作物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土壤退化问题持续,黑土区年均流失厚度0.3厘米至1厘米。经营规模瓶颈明显,耕地碎片化与机械化效率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科技转化不均衡,部分小农户依赖传统耕作方式。东北地区正处在从传统生产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型的关键期,要在政策、企业和消费3个层面协同并举。
产业政策层面,推进黑土地保护立法。加快摸清黑土地质量家底,建立跨省黑土保护补偿机制,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强化撂荒地分类复垦利用,坚决严厉打击盗挖盗采等破坏黑土地行为;完善产业链支持政策,设立农产品加工专项基金,对精深加工企业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实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推动数字农业基建,推广一批农民看着好、用得起、效果佳的技术;利用向北开放区位优势,改善营商环境,吸引东北亚各国农企投资兴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岗就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企业主体层面,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倡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定制农业,借鉴大兴安岭经验,开发寒地低GI功能稻等特色产品;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枢纽城市布局产地预冷设施。增强东北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让农业企业脱颖而出,走向资本市场。提升农业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透明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消费引导层面,打造“黑土优品”认证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系统,增强消费者对东北农产品信任度。制定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名单,引导各地深入挖掘本地区粮油、畜禽、果蔬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大精深加工转化力度。开发农旅融合产品,凸显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持续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广“稻香丰收”体验游模式,将一定比例休闲农业收入反哺农田建设。践行大食物观,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通过碳标签制度引导市场为生态农产品支付合理溢价,推动轻食、养生茶饮、运动营养代餐等农产品消费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