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集团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本季度小米总营收达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连续四个季度站稳千亿大关;经调整净利润同比猛增80.9%,达到113亿元的历史新高。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小米全球化战略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向高端化、生态化模式输出的深刻转变。
全球市场已成为小米业绩增长的坚实基盘。
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在全球出货量4330万台,连续9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并连续21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其中,在拉美和中东市场占有率分别稳居第二,达到17.9%和16.9%;在欧洲、东南亚和非洲等重要区域市占率均实现同比提升,其中欧洲市场占有率已达20.9%。
这表明小米的全球化布局已超越早期依赖单一新兴市场的阶段,进入了在全球主要市场全面深耕、协同发展的新周期。
真正的质变发生在收入结构上。本季度小米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33亿元,同比增长19.1%,在整体互联网收入中占比提升至34.9%,创下历史新高。
这项毛利率极高的业务占比提升,意味着小米的全球化已不再仅仅依靠硬件出货,而是通过全球月活跃用户7.42亿的巨大生态,实现了用户价值的深度运营和变现,其全球化质量显著提升。
从小米Q3财报看全球业绩透视
小米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全球化战略已进入深度运营阶段。本季度总营收达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同比猛增80.9%至113亿元。这一增长动力不仅来自传统硬件销售,更源于全球市场区域结构的优化与高利润互联网服务的协同提升。
从区域表现看,小米在全球主要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分化特征。在欧洲、东南亚、拉美和中东等地区,小米智能手机市占率均实现同比提升。这些市场的增长主要受益于Redmi和Poco系列中端机型的热销,以及线下渠道的持续扩张。
然而,在印度等传统优势市场,受当地政策与竞争加剧影响,份额有所下滑,反映出新兴市场面临的波动风险。
智能手机业务作为基本盘,本季度出货量4330万台,连续9个季度同比增长,但收入同比微降3.1%。这一“量增额减”的矛盾,暴露出全球市场的结构性挑战:一方面,印度、非洲等低均价市场占比提升,拉低了整体平均售价(ASP);另一方面,内存成本超长周期上涨,对行业盈利普遍构成压力。
小米通过高端化策略部分抵消了成本压力,其在中国大陆4000-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提升至18.9%,小米17系列开售5天销量即突破百万台,成功站稳高端市场。
IoT业务在本季度呈现出“总量稳健、内部分化”的特点。尽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增长5.6%至276亿元,但细分领域表现不一。
受国内家电补贴政策退坡影响,大家电收入出现两位数下滑;然而,扫地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品类保持强劲增长,尤其是境外市场对高端智能家电需求的上升,部分抵消了国内压力。
截至9月底,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首次突破10亿台,用户粘性持续增强(拥有5件及以上设备的用户数达2160万,同比增长26.1%),为生态变现奠定基础。
互联网服务成为本季度全球化质量的亮点。互联网收入同比增长10.8%至94亿元,毛利率高达76.9%,创历史新高。其中,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达33亿元,在整体互联网收入中占比提升至34.9%,显示出小米在海外用户流量变现能力的深化。
这一增长离不开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增至7.42亿的支撑,尤其是东南亚和欧洲市场用户对广告、游戏等服务的付费意愿提升。
智能电动汽车的全球化布局初现端倪。本季度汽车业务收入飙升至290亿元,同比增长近199%,并首次实现单季盈利7亿元。目前小米汽车销售网络覆盖中国大陆119个城市的402家门店,但其全球化战略尚未全面展开。
管理层在电话会中透露,大家电出海将于明年加速,而汽车业务预计2027年进入欧洲市场,这意味着小米未来的全球化重心将从“硬件出海”转向“生态模式出海”。
小米本季度业绩映射出全球化进程中的双重特性:一方面,在欧美等成熟市场,通过高端化与互联网服务提升盈利质量;另一方面,在新兴市场,仍须应对低价竞争与成本压力。
这种区域分化和业务结构的调整,标志着小米正从粗放式的“产品出海”,转向精耕细作的“全球生态运营”新阶段。
从“产品出海”到“模式出海”的新阶段
小米的全球化征程历经十余年演进,已从初期的“产品出海”和随后的“品牌出海”,迈入了更具战略纵深的 “模式出海” 新阶段。
这一转变的核心,是将小米在国内历经验证的“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铁人三项商业模式,以及正在成熟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进行系统性地全球复制与本地化适配。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将中国企业的出海历程清晰地归纳为三步:首先是“卖产品出去”,其次是“打品牌出去”,最终是“搬模式出去"。
早期,小米凭借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在东南亚、印度等市场迅速打开局面,完成了产品出海的初始积累。随后,通过小米14 Ultra等高端旗舰机型在全球市场与苹果、三星正面竞争,以及积极参与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等国际顶级展会,小米成功提升了品牌形象,进入了品牌出海阶段。
新零售出海是“模式出海”的先锋与基石。2025年被视为小米新零售的出海元年。其标志性举措是在未来五年内于海外建设10000家小米之家。这些门店并非简单的销售网点,而是沉浸式体验“人车家全生态”的场景。
在运营上,小米采用“直营+本地代理商”的混合模式,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借助本地资源加速扩张,并通过全链路数字化管理显著降低渠道成本。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在海外已建成约200家小米之家,其中曼谷店在小米15系列首销期间,仅旗舰机型销售额就占到全店营收的45%,验证了高端产品结合体验式零售的强大吸引力。
这一模式升级的底层逻辑,是小米核心战略从“手机×AIoT”向“人车家全生态”的演进。小米认识到,单一产品的竞争力在未来将被生态协同效应所取代。因此,其出海不再局限于单个品类的销售,而是致力于将手机、智能家电、未来即将登陆的汽车以及澎湃OS操作系统所构成的完整生态推向全球。
面对全球市场的复杂性,小米采取了 “Glocal”(全球本地化)策略。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曾学忠强调,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不能简单“复制”国内经验,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这包括严格遵守当地法规、积极融入当地市场,并建设一支由中方骨干和本地精英组成的优秀团队。
在东南亚市场,小米大家电的定价甚至高于国内,但仍取得成功,这背后是对本地消费偏好和市场竞争格局的精准洞察。
然而,“模式出海”的道路也充满挑战。全球不同市场在数据隐私、产品合规等方面的要求日趋严格。同时,将一整套复杂的生态商业模式在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进行落地,对小米的全球运营管理、供应链组织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小米的“模式出海”已规划出清晰的路线图:2025年是大家电出海元年,2027年汽车业务将首站登陆欧洲。这意味着,小米的全球化不再仅仅是智能手机的远征,而是一场以“人车家全生态”为蓝图、以新零售网络为高速公路、以本地化深度运营为保障的全面战役。
这场战役的成败,将决定小米能否真正从一家成功的中国公司,蜕变为引领全球科技生活方式的跨国公司。
生态全球化下的机遇、挑战与盈利模式重构
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全球化进程,预示着其增长模式将迎来一场深刻的价值重构。
这一重构的核心在于,其盈利基础将从硬件销售的单一维度,逐步转向依托生态协同效应和高毛利互联网服务的多元、可持续模式。海外市场为此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在东南亚和欧洲等战略区域,中国品牌在家电等领域存在5至10倍的巨大增长潜力,而智能化与生态互联体验正构成小米切入这些市场的差异化优势。
然而,通往全球生态型科技企业的道路上也布满挑战。首要障碍在于如何彻底重塑品牌认知。在日韩等高端市场,小米需要让消费者认可其不再仅是“性价比”的代表,而是能提供与售价相匹配的奢侈品级服务与体验的科技品牌。
其次,复杂的本地化运营是对小米全局能力的终极考验。这涉及适应不同市场的法规政策、构建契合当地消费习惯的销售与服务网络,以及为2027年汽车出海铺设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和售后体系。
在盈利模式上,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发生。小米的战略方向十分清晰:通过生态协同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财报数据已显现成效,全球月活用户达7.3亿,拥有5件以上IoT设备的用户数快速增长,这群高价值用户的年平均消费额是普通品牌用户的4倍。这意味着,一次硬件销售不再是交易的终点,而是开启一系列高毛利互联网服务的入口。
汽车业务尤为关键,其成功吸引了大批高净值新用户,成为引流至整个生态的超级入口。
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 是小米面临的下一代战略性机遇。小米拥有的超过10亿台互联设备,为AI大模型的训练和场景化应用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现实场景与数据基础。
小米的全球化已迈入“生态出海”的深水区。其成功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产品的竞争力,而是取决于能否成功将“人车家全生态”作为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操作系统输出至全球。
若能克服品牌升级与本地化运营的挑战,小米将有望从一家卓越的中国硬件公司,蜕变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科技生活平台,其估值逻辑也将随之迎来根本性的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