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农商银行正式起航:7000亿资产规模背后的金融新格局
2025年11月25日,新疆金融发展史上迎来重要里程碑—— 新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疆农商银行”)在乌鲁木齐宣告成立。这家由新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55家行社改制组建的省级法人银行,以超过7000亿元的总资产规模亮相,标志着新疆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进入全新阶段。这场备受瞩目的成立大会,不仅是对新疆农信系统70年发展历程的总结,更是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
从农信社到农商行:一场酝酿已久的改革
早在2025年初,新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就启动了改制筹备工作。经过10个月的周密准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10月31日正式批复同意筹建,为这场改革按下“加速键”。 通过“联合社+55家行社”的整体改制模式,新成立的新疆农商银行完整承继了原有机构的业务资质、资产负债和权利义务,避免了传统改制中常见的业务断层问题。这种“整体升级”的路径选择,既保留了原有服务网络的优势,又通过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提升了经营效率。
7000亿体量的战略意义
资产规模突破7000亿元的亮眼数据,使新疆农商银行一跃成为西北地区资产规模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这一数字背后,是 新疆农信系统多年来深耕“三农”,服务小微的积累。改制后的银行资本充足率预计将提升至13%以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以内,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值得注意的是,该行存款市场份额已连续五年保持新疆银行业首位,贷款投放量占全区涉农贷款的“半壁江山”,这种“毛细血管”般的渗透力,将成为新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
“大兵团作战”下的差异化竞争
与东部地区农商行“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不同,新疆农商银行采取 “总行-分支机构-村镇银行”三级架构,通过集约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其下辖的2100个营业网点覆盖全疆所有县域,在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空白点设立超过300个助农取款服务点,这种“物理网点+数字金融”的双轨模式,有效解决了新疆地域广阔带来的服务难题。在乌鲁木齐、喀什等经济活跃地区,该行还将试点“特色产业金融中心”,围绕棉花、林果、能源等支柱产业开发专属信贷产品。
新起点上的挑战与机遇
站在新起点的新疆农商银行,既面临利率市场化压缩利差、数字金融冲击传统业务等行业共性挑战,也需应对区域经济转型的特殊要求。 如何平衡“服务三农”的政策属性与市场化经营需求,将成为管理层的重要课题。有迹象显示,该行已着手组建金融科技子公司,计划三年内将线上业务占比提升至60%。此外,借助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区位优势,跨境金融、边贸结算等创新业务也被列入重点发展清单。
改写区域金融版图
新疆农商银行的成立,实质上是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新疆方案”的认可。相较于其他省份分散化的农信改制,这种 “省级统一法人”模式更有利于集中资源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在新疆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这家“金融航母”将通过“十四五”期间规划的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其发展成效,或将为西部省份农信系统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成立大会的落幕,新疆农商银行已开启新的征程。这家承载着“服务城乡、富民兴疆”使命的金融机构,能否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着全疆1200万农牧民的切身利益,更将深度影响西北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在“金融活水”滋养下,一幅更具活力的边疆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