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不批捕不起诉,司法为家暴受害者正当防卫撑腰 | 新京报专栏

   日期:2025-11-26 10:02:02     来源:新京报    浏览:0    评论:0    

▲据最高检披露,家暴犯罪数量逐年下降。图/IC photo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据新京报报道,当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年来检察机关惩治家暴犯罪的成效,并发布典型案例。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家暴犯罪3400余人,家暴案件批捕率高出普通刑事案件近10个百分点,近5年500余名家暴犯罪被告人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

与此同时,家暴犯罪数量逐年显著下降,2021年起诉1200余人,而今年1至10月已降至300余人。这一趋势既折射出反家暴机制的逐步健全,也凸显司法干预从“事后惩处”向“事前预防”的深刻转变。

从刑事司法上看,与家暴相关的罪名适用正在从“集中”走向“多元”——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占比从2021年的92.3%降至57.3%,而虐待罪、遗弃罪、拒不执行裁定罪等比例快速攀升。与此同时,保护范围也从“身体暴力”扩展至“精神控制”,婚前同居关系中的精神虐待已被司法实践纳入规制。

更值得关注的是,检察机关通过人身安全保护令、民事支持起诉、撤销监护权等制度联动,构建起“告诫—保护令—刑事追责”的阶梯式治理体系。

若将上述变化放在更深远的历史背景观察,这正是“从身份到契约”的当代法治注脚。传统司法实践中存在一种悖论:同样的暴力行为,若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刑事定性就是“故意伤害”;而发生在家庭成员间,却常被归入虐待罪范畴。

不同的定性,导致刑期差异悬殊。这种区别对待本质上源于对家庭本位的过度倾斜——司法的惯性仍将家庭暴力视为“内部矛盾”,而非对个体基本人权的侵犯。

法治文明的演进,一个显性的标识,正是将个人从家庭、宗族等身份依附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独立的权利主体地位。

事实上,“打别人的老婆”和“打自己的老婆”,在对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侵害上,本质并无不同。若将一个人看作是法律上独立的个体,其生命健康权绝不因她是某人的妻子或孩子,就减损几分;也不能因为加害人是被害人的亲人,就可以轻纵几分。

近年来,一些好的变化正在发生。如最高检这次特别强调,“依法准确认定家暴案件中的正当防卫”。这正是对个体人身权优先于家庭伦理的司法确认——无论暴力发生在何种关系中,法律评价都应遵循同一尺度。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对暴力的反抗,不是对“虐待”的抗争,而是对“暴力”的防卫。逆来顺受不应成为被害人的正当选择。

实践中,家暴受害者(尤其是女性)的反抗行为常被苛以重罪。例如,多次承受暴力的妇女在忍无可忍后,趁施暴者不备反击,往往被认定为“故意伤害或杀人”而非正当防卫。

此次最高检明确,对为摆脱家暴而实施的伤害行为应综合考量防卫情境、既往暴力史等因素,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依法不捕不诉。这一立场纠正了过往机械司法的偏差,体现了对“受虐妇女综合征”等特殊心理状态的理性包容。

最高检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冯某甲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中,被告人因琐事持菜刀砍杀妻子要害部位十余刀,又重伤上前制止的未成年女儿。检察机关突破家暴案件常以虐待罪“轻判”的窠臼,准确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此案具有标志性意义,其彰显了司法机关对“家暴不是家事”的坚定立场,彻底否定了“家庭成员身份可减轻罪责”的错误观念。

对家暴的根治仍需超越司法的社会合力。一方面,应继续推动立法细化,明确家暴中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避免“受害者反抗反获重刑”的司法不公;另一方面,也需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通过强制报告制度、庇护所建设等打破受暴者的孤立无援。

正如检察机关在多起案件中通过司法救助、职业培训帮助受害者重建生活,反家暴工作唯有融合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等多维力量,才能根除暴力滋生的土壤。

家是文明的单元,而非暴力的庇护所。当法律不再因“家庭”身份而对暴力网开一面,当司法敢于用故意杀人罪利刃斩断家暴链条,我们方能真正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

最高检的实践不仅是对家暴“零容忍”的宣言,更是对个体权利独立于家庭身份的庄严确认——唯有将每个人视为完整的权利主体,法治的阳光才能照进每一个隐秘的角落。

撰稿 / 王仁琳(法律学者)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