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处理 -->
<p data-role="original-title" style="display:none">原标题:“你为什么沉默?”反家暴不能只要求受害者独立自强</p>
<p><strong>@中国新闻网</strong></p>
<p>对家暴受害者来说,逃离家暴环境比外人想象中难得多。</p>
<p>20年前,一部直观反映家庭暴力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开播,激起舆论巨大反响,时至今日还在被讨论。</p>
<p>20年后,这部剧的现实版依然频频上演,从美妆博主宇芽到网红主播拉姆,再到最近被称为“另一个拉姆”的马金瑜,这些名字背后,她们的身份学识、人生轨迹或许并不相同,却都有一个含泪泣血的标签——“家暴受害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2/07/d227dcfa644078b35c0d1b2c.jpe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金瑜及其丈夫</p>
<p>受过高等教育、曾在一线城市生活、有过体面的工作……马金瑜婚前的经历为公众构筑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和那个婚后长期忍受家暴、被打到“大小便失禁”的马金瑜相比,二者实在大相径庭。</p>
<p>人们很难想象,一个看似独立强大的女性,面对家暴时也成了婚姻里“沉默的羔羊”?即使有自救机会,有发声渠道,还一次次原谅?为什么不在男人挥出第一个巴掌的时候,向妇联和派出所举报?为什么不及时向法院起诉离婚?</p>
<p>于是,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你为什么保持沉默?你为什么不离开?”——每每有家暴事件发生,这个令人不安且沮丧的问题就会被抛向受害者。</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2/07/df6cdba4f60394fd8a01e542.jpeg" /></p>
<p>图为网友评论</p>
<p>被家暴不敢说的原因很复杂,而联合国毒品与犯罪机构的报告认为,受害者选择忍气吞声,一般出于以下原因:害怕被报复、经济和心理上的依赖、预想警察不会认真对待她的指控、认为家暴是私事。</p>
<p>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面对暴行,女性平均被虐待35次才会选择报警。而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家暴认定难、取证难、保护措施实施难、施暴对象处理难等问题。</p>
<p>对家暴受害者来说,逃离家暴环境比外人想象中难得多。任何身处家暴的女人,都是脆弱且不幸的,这和身份地位、经济实力无关,在遭受暴行的那一刻,她们的无助和遭受的伤痛,都是旁人无法想象的。</p>
<p>沉默是对家暴的默许,中立不作为则会成为这种恶的推手。面对频繁反复发生的家暴事件,不能只一味要求受害者自己发声,要求她们强大起来摆脱困境;家暴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社会都应该为之发声。</p>
<p>比只呼吁女性独立坚强更重要的是,相关法律要更健全,法律法规要落实到位,外界要及时发现并制止家暴。</p>
<p>“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是不少人的认知。可正是基于这样陈旧的观念,让外界在干预家暴事件时下意识选择充当“和事佬”,想靠和稀泥来维持岌岌可危的婚姻,而非设身处地地为受害者考虑。</p>
<p>要想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就得建立切实可行的家暴干预模式和快速反应机制,将反家暴法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基层在干预相关事件时,尤其要注意真正切实地为受害者考虑,不能和稀泥,要给予他们保护屏障,让受害者得到相应的救助和庇护。</p>
<p>马金瑜事件发酵至此,是非曲直可谓众说纷纭,但如果查证确实存在家暴,当不该手软!</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2/07/29e064a01821d38923395362.jpeg" /></p>
<p>作者:郎朗</p>
<p>制图:雷宇竺</p>
<p>编辑:高萌</p>
<p>责编:马学玲</p>
<p>RECOMMEND</p>
<p>“一直熬夜一直爽”?我们为什么会睡不好 </p>
<p>沈阳一月子会所多名新生儿被确诊肺炎,官方通报 </p>
<p>对话赖声川:说一个人的演技好,意味着他的戏假 <i class="backsohu"></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p>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p data-role="editor-name">责任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