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处理 -->
<p data-role="original-title" style="display:none">原标题:瓜田“理下”还是“礼下”</p>
<p>当八卦新闻密集爆发,网络就被网友们戏称为“瓜田”;而徜徉在瓜田里逐个窥探、跟踪、热议的网友,则是“吃瓜群众”。</p>
<p>新年开局,网络“吃瓜群众”面前可谓“一瓜接一瓜”。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娱乐圈“大瓜”接连不断砸下,足以让多年来观众、网友、粉丝对娱乐圈的美好幻想碎成一地鸡毛。</p>
<p>瓜田里的“瓜”都是从何而来呢?细究,都是被公之于众的私事!只不过因为当事人是艺人、公众人物,就被默认为置身于一座玻璃房子,可以供看客尽情玩赏讨论。说到底,“网络吃瓜”不过是弗洛伊德定义的“窥私欲”的群体放大效应而已。</p>
<p>窥私欲是人们内心的冲动,窥探他人隐私——尤其是他人不想被外人所知的私密事——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快感。但窥私毕竟不是值得提倡的道德品行,所以这种来自“本我”的冲动,要受到“超我”的限制,而对抗压力与限制获取未知信息的过程,能增加、放大人们所感受到的心理快感。来自网友的“爆料”“分析”“推断”,几乎彻底推翻了社会公序良俗方面的约束,让窥私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p>
<p>吃瓜群众显然并不在意被“吃”者的隐私和自尊,同时也放下了现实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公理与礼仪,甚至还隐隐觉得自己参加了一场集体审判,可以居高临下地俯瞰“芸芸众瓜”的一言一行。</p>
<p>然而这种优越感是真实存在的吗?吃瓜群众就没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吗?一个没有尊重隐私氛围的社会是每个人想要的吗?如果换成是你,“吃瓜吃到自己身上”,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p>
<p>所有这些问题,其实在去年年底引发关注的“取快递被偷拍造谣”事件中都能找到答案。群体“窥私”的文化,催生和传播了恶意谣言,而谣言所造成的危害与影响,根本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承受的。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不道德的言行理应受到社会谴责,但没有人想要生活落地成“瓜”,供他人闲聊磕牙、嘲讽找乐。</p>
<p>互联网“瓜田”的形成,不是值得骄傲的科技成果。若是为吃瓜放下自己作为人的同理心和礼节法度,也着实让自己的隐私向着危险的境地,又多走了一步。</p>
<p>投稿邮箱:wangluozhengwen@163.com<i class="backsohu"></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p>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p data-role="editor-name">责任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