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探寻体验类真人秀节目《万里走单骑》将于本周日收官。这档节目播出后深受年轻观众推崇,在b站等视频网站广受好评,豆瓣评分达到8.2分,成为综艺节目里被网友高分推荐的“宝藏节目”。在节目收官之际,记者采访了《万里走单骑》总导演张龙,听他讲述文化纪实类真人秀节目“破圈”的经验。
节目的平衡点是“人”
在节目上线之初,曾有观众把它当做纪录片,甚至有视频网站把它放在纪录片频道上线。张龙表示,纪实真人秀和纪录片在操作方法上完全不一样,“纪录片是要用时间换内容的,《万里走单骑》的拍摄时间就决定了我们连纪录片风格都算不上。节目组在做的是努力记录‘布鞋男团’行走其间的心路历程”。
为了增强节目的贴近性,在“布鞋男团”成员的选择上,节目组煞费苦心。年龄结构上是一个60-40-30-20的代际纵贯线组合——守望大叔单院长+文艺青年黄觉+曲艺通才阎鹤祥+好奇小子马伯骞。这样一个在观察视角上极具差异性的组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屏幕前不同圈层观众对世遗的好奇和疑问。
张龙说,《万里走单骑》在创作上最特殊的难点和亮点在于在“讲清知识点”和“有趣”之间如何平衡,“其实最终找到这个点很简单——就是人。‘布鞋男团’尤其是老单,是很核心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他,我们很难做到有趣地讲清这些知识点。‘布鞋男团’的成员们很努力地去做有趣的表达,而不是把精力用在设计真人秀常用的任务规则上”。
精心设计导向“失控”
张龙认为,对于世界遗产地,“布鞋男团”是闯入者。比如在皖南的拍摄涉及三个村子,如果不加规定,很容易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见闻节目。所以节目组精心设计,让“布鞋男团”跟随世界遗产价值这条线索看似随意地行走,去找到最终的答案,引发节目里“旅游是不是保护古村落的灵丹妙药”的激烈辩论。
真人秀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失控”的部分。在景迈山一期中,老单与小马之间关于“为什么要申报世界遗产”的一场交锋可谓神来之笔。“这场交锋本来不在我们的设计之内,但是因为按照我们设计的线路层层积累,大家都对这里有了真情实感。在这个本该简单收尾总结的场景里,两个完全不同的观点水到渠成地展开了交锋。”
和观众一同成长
创作者对世界遗产地的认识与观众共同成长,并真实地把这个过程通过节目传达给大家。“刚开始我们对世界遗产地只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旅游目的地,另一个是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但是整季节目做完之后,不光是我,我们整个团队都有很大的转变。每看到一处世界遗产地,我们都习惯性地先思考这一处的突出价值。因为只有思考了这一处的世界遗产价值,才能了解世界遗产背后的故事,从世界遗产的角度了解人文的故事。从世界遗产到依托在遗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自然山水到古村落的变化,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村民、甚至还有在那里的留守儿童,导演组的触角越来越深。这其实和观众了解世界遗产的成长轨迹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和观众共同成长的过程。”
本报记者 丁晓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