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榜单  剧迷  一秒  新2  作者,  八卦爆料  萌翻  拳王  大餐  流量 

电影大师克劳德·夏布罗尔:城里的老鼠和乡下的老鼠

   日期:2021-04-18 04:10:18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10    

原标题:电影大师克劳德·夏布罗尔:城里的老鼠和乡下的老鼠

去年是法国新浪潮“五虎将”之一,电影大师克劳德·夏布罗尔诞辰90周年。或许因为疫情影响,电影资料馆的专题纪念放映较晚,最近还有新一轮放映。

一位敏锐、犀利、毒辣的导演

提到夏布罗尔,人们往往只是将他的《漂亮的塞尔吉》视为新浪潮开山之作。因为新浪潮作者基本上都是影评人出身,没有什么钱拍自己想拍的电影,而夏布罗尔当时刚好继承了一笔遗产,于是就有了第一部。但这么说会让人误以为他的艺术成就没有别人那么高,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夏布罗尔不仅创作生涯够长,而且作品质量很高,他对社会及人性的理解非常敏锐、犀利、老辣,甚至有些“毒”,不过综合起来看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平时写文章说话都毫不留情面,尽说大实话。比如他这样说演员:“演员是疑心很重的人,是自视甚高和不安全感的混合体。既要和他们足够接近,又不能依仗他们,不能在他们的空档期和他们见面。”另一方面在拍商业片或娱乐片的时候他又毫不端着,不做作,这也算是一大优点。

夏布罗尔的犀利尤其体现在他讲述阶层固化、跨阶层的影像中。正好借回顾展之际,我们来熟悉一下其中非常有意思的几部作品。

惹恼中产阶级,亦不讨好“无产阶级”

他的处女作《漂亮的塞尔吉》,要和紧跟其后拍摄的《表兄弟》结合起来看。表面上看来讲的是城乡对立,城市对乡村纯朴原型的染污,实际上说的是阶层固化、阶层之间难以流动的问题。

伊索有一则寓言:从前,有两只老鼠。一只老鼠在乡下,另一只在城里。乡下老鼠对城里老鼠说:“你一定要来我乡下看看。”于是,城里老鼠就去了。乡下老鼠领着它到了一块田地上,把所有最好吃的食物都找出来给城里老鼠。城里老鼠说:“这东西不好吃,你为什么住在田野的地洞里呢?你应该搬到城里去住,你能住上漂亮房子,还会吃上美味佳肴,你应该到我城里的家看看。”乡下老鼠就去城里。房子十分漂亮,食物也很精美。可是正当他们要开始吃的时候,听见很大的一阵响声,城里的老鼠叫喊起来:“快跑!快跑!猫来了!”他们飞快地跑开躲藏起来。乡下的老鼠说,我不喜欢城里,我还是喜欢乡下,我宁可穷一点,也绝不要提心吊胆的。

这个古老的寓言其实很适合现代解读:一方面对于被城市化的人们来说,农村是他们的精神原乡,所以总有一种对田园牧歌的虚假想象;另一方面,进了城,并不意味着阶层的跨越,城里的猫依然只会把它们当作老鼠——这里的“老鼠”只是阶层的隐喻,并没有贬低的意思。

《漂亮的塞尔吉》和《表兄弟》是相反方向的运动,前者是在城里立足的青年返乡,发现乡下的儿时好友陷入了贫困-酗酒-打老婆的死循环,城里青年真诚地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乡下朋友摆脱这个死循环,走上他认为正确的轨道,但只是他认为——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是不受欢迎的,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反而一地鸡毛,沦为笑柄,仓惶逃跑。后者则是乡下青年来到巴黎求学,寄居在表哥家里,表哥则是一个典型的都市青年,思想虚无,生活放荡,喜欢各种危险的游戏。不幸的是,这个乡下孩子对一个时髦女郎一见钟情,却没料到这个姑娘随便与表哥同居了。表弟决定好好读书以便出人头地,但是偏偏从不学习的表哥靠小聪明考试过关,而他由于紧张却没有通过考试。他将失利归咎于表哥,给他的枪装了一颗子弹,想杀掉表哥,但关键时刻下不了手。次日,不知道枪里有子弹的表哥却在惯常的轻浮玩闹中枪击了他。“电影开头出现的枪,最后一定会射击”——夏布罗尔从不掩饰自己对希区柯克的学习,毕竟整个法国新浪潮都在学习希区柯克;不同的是,希区柯克电影是相当“中产阶级”的,并一直如此,夏布罗尔则喜欢惹恼中产阶级。与此同时,又决不去讨好想象中的“无产阶级”。

跨阶层议题常常会牵动观众敏感的神经,并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投射到艺术形象中。去年韩国电影《寄生虫》的成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其实类似的内核,夏布罗尔半个多世纪前就讲得很透彻了。展映的影片中有一部他于1962年拍摄的《魔鬼的眼》,是一部很容易被忽视的佳作。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青年作家在偏僻的小镇邂逅了一对中产夫妻,他们的财富、地位、生活方式唤醒了他的嫉妒心,于是想对主夫取而代之,占有主妇。他唯一的自信是自己的智商(这真是入木三分的讽刺,即“我智力上绝对碾压你”的“逆袭”逻辑),和《寄生虫》一样,夏布罗尔也是通过楼上-楼下的空间设计,完成了窥探-觊觎-僭越这个过程。主人公为了窥探楼上的卧室和卫生间,不惜把手割伤;为了证明自己比主夫更聪明,不惜采取下作手段给对方的奔驰汽车放气。他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人”一样敏感,别人无意的一个眼神都令他感觉被冒犯,非要去赢回来不可,却屡战屡败。他自认为聪明,却不知自己的愚蠢。他是矛盾的,既要证明中产家庭里主妇一定会出轨,并且跟踪偷拍到了奸情的照片,又认为自己和对方才是“真爱”,执着地以照片作威胁要求对方和他私奔。他在被拒绝后将照片交给主夫,用以证明“虽然我是个穷人、失败者,但是你们更失败”,结果造成对方家破人亡的惨剧。

凝视阶层跨越故事之下的“怨恨”

《包法利夫人》实际上也是一个关于阶层跨越的故事。包法利夫人今天常常被看作追赶时髦的时尚牺牲品、假名媛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她在小说开始的时候是个本分的农村小家碧玉。而她被送进的修道院学校(就像今日各种名目的“贵族学校”)正是一种爬向上层社会的方式。爱玛·包法利自杀的很多因素在这里就已经决定了。电影改编的一个便利是,福楼拜已经创作出了富有信服力的经典艺术形象,并指出了“上流社会”生活模式在贵族已经消亡的时代,如何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捆绑(特别是“农业展览会”一段)。夏布罗尔版的《包法利夫人》经常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次福楼拜改编。当年伊莎贝尔·于佩尔还很年轻,不是“于阿姨”,但是她的演绎是令人信服的。

值得一提的是,于佩尔在41岁时和夏布罗尔合作的《冷酷祭典》(又译《祭典》)也登陆了本次影展,这或许是夏布罗尔电影作品中最受关注的一部。这是一部非常深入地探讨阶层对立的影片。于佩尔扮演一个因为过失导致女儿死亡的单亲妈妈让娜,是一个小镇邮电所的普通职工。某日她邂逅了一个来当地有钱人家帮佣的女仆索菲。这个面容僵硬、古怪的女子引起她强烈的好奇心。在她富有心计的“友谊”与关于平等权利主张的引导下,她不仅分享了索菲的秘密(涉嫌纵火烧死长期瘫痪的父亲),还得以让索菲带她偷窥嫉恨已久的“有钱人”生活,穿上女主人的衣服。夏布罗尔通过前门/后门、主人起居室/女仆房间的空间设计,精妙地说明了虽然在同一屋檐下,阶层流动却没有什么可能性。两台电视机,楼下雇主一家看莫扎特歌剧,楼上女仆被综艺节目、肥皂剧和广告牢牢锁定。侵入这个空间的让娜发现了索菲不识字的秘密——索菲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智慧”,而正是盲目和“无明”导致了索菲的悲剧——在让娜的鼓动下,女仆与雇主一家的对立日渐加深,导致被解雇,终于在收拾行李离开的当天,在莫扎特《唐璜》的旋律中,索菲向前来质询的男雇主开了枪,二人将一家四口全部枪杀。

舍勒认为,怨恨起源于报复冲动,而报复冲动越难得到满足,就越容易产生怨恨。而怨恨,用尼采的话说,实际上是一种“奴隶的道德”。这正是夏布罗尔为我们揭示出的:即便像法国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焦虑与愤怒感(而近年更甚)。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资源配置有很大关系,跟“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倒是关系不大。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是这种焦虑和愤怒的社会基础——比如信仰深层的整体失效(影片中也对教会慈善的伪善性进行了讽刺),教育、种族、地理等因素都在加深撕裂。而更为讽刺的现实是,“中产阶级”对此是一脸懵懂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标签: [db:关键字]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娱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