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榜单  剧迷  一秒  新2  作者,  八卦爆料  萌翻  拳王  大餐  流量 

好戏 | 泰坦尼克号上最后的获救者,竟然是中国人

   日期:2021-04-22 12:46:11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9    

原标题:好戏 | 泰坦尼克号上最后的获救者,竟然是中国人

好戏 | 泰坦尼克号上最后的获救者,竟然是中国人

文 | 沈 林

泰坦尼克号是一艘英国白金航运公司旗下最为顶级的豪华邮轮,1912年,它首次运行,从英国开往美国。然而,航行途中,这艘巨轮撞到冰山,船上2224人里有1514人丧生,幸存人数仅有710人,不足全船的1/3。

1997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把这段故事搬上了银幕,电影《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这部电影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并包揽当年奥斯卡11项大奖,但卡梅隆一直认为,在中国,《泰坦尼克号》获得的反响是超出他们预期的。

直到今天,只有极少的人知道,泰坦尼克号上,原来有8个中国人。近日,卡梅隆在其监制的《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中还透露:《泰坦尼克号》中露丝获救的情节,灵感就来源于中国人方朗(音译)的经历。

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可以看作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番外,但真实的故事比电影更加残酷。

船上的8个中国人,有6人在灾难中幸存。但奇怪的是,当时幸存下来的700多人,几乎所有人的故事都被收录了,唯独这6个人的信息,在各种记录中不见踪影。他们去了哪里,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关于他们的记载寥寥无几?

跟随着这些疑问,《六人》把关注的视角放在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上,漂泊、离散、困顿和最终的落地生根,也向我们缓缓揭开了大历史背景下海外华人劳工的悲惨过去——经历一场世纪海难,对他们来说,竟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坎坷而已。

由于年代久远,网络对于寻找这六个人来说起到的作用很小。纪录片团队走访了海内外20余个城市,通过网上平台寻找线索,也通过线下走访寻找知情人。

故事最完整的,是一个叫方朗的获救者。方朗的经历也是幸存者中经历最为传奇的,5个幸存者登上了救生艇,方朗则掉入大海,抱着一块船板,等到了救生艇返回,他被认为是泰坦尼克号最后一名获救的乘客。

纪录片团队在一个社交平台上找到了一个自称是方朗儿子的网友,通过后人之口,我们了解了方朗四海漂泊的人生经历,这也是不少海外华人的写照。

在儿子方国民的印象中,方荣山才是自己父亲的名字,并且,父亲从没有告诉过他自己的海难经历。

方荣山60多岁的时候结了婚,生下了方国民,儿子20岁的时候,方荣山已经80了。很多次,方荣山看着方国民,眼神中流露出欣慰,仿佛有无尽的故事想要诉说,但孩子毕竟太小了,等到方国民想知道父亲的过去,已经只能通过别人的记忆片段来拼凑——

1910年前后,方荣山被卖猪仔(指拐卖人口出洋做苦工)到了南洋的马来西亚,经常出海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后来,他随海船到了英国,在英国白星航运公司从事搬运的工作。

因为吃苦耐劳,1912年,方荣山被派到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泰坦尼克号上从事烧锅炉的工作。

这8名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人,名字被登记在同一张三等舱的船票上。他们从事的都是锅炉工的工作,这是船上最辛苦的工种,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而且当时华人船员的工资只有白人船员的五分之一。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条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方荣山到死都没有跟自己的亲生儿子说过他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生死之夜,但在和亲人写信时,他还是留下了自己的逃生打油诗,这也成为证明他身份的重要证据。

据纪录片团队挖掘发现,在申请赔偿金时,方荣山的随身物品单据里有领带、西服等,据说当时同行的人中有人即将成婚,并且找好了路子准备和他共同做生意,所以从事体力工作的方荣山才给自己准备了几套体面的衣服——如果没有这次海难,或许他的人生会有很多不同。

但他还是选择,擦干眼泪,笑对生活。

然而生活对于当时的中国人,却那么艰难。

在所有的海难幸存者里,中国人是最为特殊的存在。1882年美国通过的《排华法案》,规定了禁止一切华人劳工移民来到美国,后续一系列法案还禁止华人在美国拥有房产、禁止华人与白人通婚、禁止华人在政府任职、选举等。(实际上,华人劳工勤奋耐劳,他们为修建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做出过巨大贡献。)

由于美国的《排华法案》,方荣山等中国幸存者被救后,在美国的埃利斯岛停留不到20小时,就转而坐上了一艘叫做“安妮塔号”的水果船。

想一想,他们刚刚才从一场恐怖的海难中缓过来,却无法踏上陆地,只能继续漂在大海的另一艘船上做苦力,这是何等的不人道!

后来,这几位幸存者在船上工作了8年。他们逃难的经历却被当时的美国媒体渲染成扮成女人“苟且偷生”的懦夫,并和英勇的白人水手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这些说辞都已经被证明是立不住脚的,他们并没有剥夺取代谁活下去的权力,事实上这艘救生艇,到最后都没有坐满。

多年之后,方荣山到美国开了餐厅和西服店,60多岁才获得合法身份,娶了一个比自己小40多岁的妻子,结婚几年后,两人就离婚了。前妻说,他是个神秘的人,很少说自己的事。

这种谨慎或许和当时华人在美国的处境息息相关。“他们一直面临种族主义歧视,他们害怕被赶走,害怕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所以在美国很少提起这些事。”

晚年的方荣山境况比较凄凉,他靠做服务生维持生计,即便如此,方荣山还会给广东老家的亲戚写信,讲述自己的生活,还会给家里寄照片或寄钱。可惜的是,这些信件都散落在岁月的废墟里,不见了踪影。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方荣山70多岁时找房子租住,房东骂他“黄狗”,他沉默了几秒,随后他的拳头便落在了房东的脸上——他可以吃苦,但他也有自己的尊严。

在方荣山的身上,我们看到平凡人面对命运倾覆时表现出的韧性,也看到许许多多当时华人劳工的缩影。

有人说:相比《排华法案》带来的颠沛流离,人类史上最大的海难,也不过是他们生命里无需赘述的一道坎。而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这部电影展现出的华人所面临的困境,似乎又有另一层次的现实意义。

或许,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应该看一看这部纪录片,真相就是真相,它本身就具有力量。

· 白人警察肖万被定罪,但美国并不会迎来“转折”· 良医 | 不挂号就被医生救了,他们还真是爱“加班”· 12家足球豪门自立门户“欧洲超级联赛”,背后不简单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标签: [db:关键字]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娱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